【回顧】那些年,我們的成長故事--關於香港教育與大學升學的經驗分享會

文摘   2024-07-23 21:14   广东  

那些年,我們的成長故事

香港教育與大學升學的經驗分享會後記

7月7日週日的上午,中山大学香港校友联合会有幸邀请了校友的女儿Angelia跟她的同桌Kelly--兩位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今年的畢業生,親身分享了在香港讀書及大學升學的一些感悟及經驗。本次分享乾貨滿滿,好評連連,會後大家還意猶未盡繼續熱烈討論。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本會整理了兩位小嘉賓的主要分享內容紀要以供大家參閱,傳遞正能量。

敢想敢做 不卑不亢

從內地轉學來港 從不被錄取逆襲成為清華高材生


小學:Angelia原來在深圳一所普通的小學就讀,成績算是名列前茅。五年級隨父母來港,Angelia由於英語成績跟本地學生差距較大,嘗試插班幾所學校都不被錄取,所幸最後遇到發現她閃光點的老師,入讀了香港屯門一所普通的小學。不會繁體字、不懂廣東話、不再受到關注的她,雖然也曾經迷茫過、質疑過為什麼要來香港讀書,但最終通過老師的鼓勵、本地同學友善的幫助慢慢適應,並在小五第一次呈分試就考取了全級第一的好成績。Angelia也建議不必害怕復讀一个小五,因為復讀並不是重複學習,而是讓自己接受新挑戰、融入這個新環境和新體系的很好的潤滑劑。


升中:轉眼到了升學擇校的日子,學校鼓勵Angelia可以嘗試申請港島的名校。雖然父母一開始並不支持,覺得概率低、離家又遠,但她還是勇敢地決定試一把,最後成功入讀聖保羅男女中學(SPCC)。復盤時她認為自己的面試表現並不好,因為問的都是一些很難、完全超出學生能力範圍的題目,但大概學校想看的就是學生在此情況下的抗壓和隨機應變能力吧!Angelia回憶道,SPCC的初中三年因為很少功課、鼓勵自學,是她最享受快樂學習的一段時光。由於SPCC是英語學校,沉浸式的語言環境讓她的英語突飛猛進,因此能考取雅思8.5分的好成績。學術成績固然是頂尖,但SPCC每位學生身上的自信、正向以及各自的人格魅力也是讓Angelia獲益良多。看到別人厲害的方面會由衷欣賞,但自己也不卑不亢,了解自己的長處、清晰明白未來要走一條怎樣的路。


升大學: SPCC提供很多海外升學的資訊,還有專門的部門協助學生準備文件之類。Angelia在決定要報考清華大學之後,考慮了兩條道路:DSE和校長推薦計劃。DSE的一個風險是出成績比較晚(7月中旬),像她報考的經濟金融和管理這樣熱門的專業在收完內地考生後就剩下很少名額了,分數排名自然會要求到前一二。而SPCC正好有校長推薦計劃的名額,流程包括校內面試、錄製中英文視頻、清華面試等。這不可否認比高考和DSE的難度小一些,但還是有挑戰的,包括個人能力和真正入讀後的抗壓能力,是否能證明自己學術是值得這個學位的。隨著越來越來高才/優才子女來港,這條路未來的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所以建議有往這方面考慮的學弟學妹,應盡早開始準備和裝備自己。

Angelia與Kelly是熱愛經濟學的同桌好友(已被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錄取)

全人發展  目標清晰

前期準備:Kelly在考慮要報考哈佛前就自己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美國的教育制度、哈佛的理念、想修讀的科目(經濟學)等等,全方位考量學校是否跟自己的人生規劃相契合。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更堅定報考的意願,同時也更了解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將來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做什麼貢獻。就報考哈佛流程來說,學術、課外活動和其他個人強項缺一不可。學術包括中學六年的成績表,尤其是中五下學期的成績,學校以此用常模參照曲線給到一個預期分數來評定學生等級和排名;申請人也需要提交雅思(更通用)或托福(主要用於美國)成績以及參加美國的高考SAT/ACT。另外是多參加比賽:以Kelly自身而言,她喜歡經濟及政策類相關的話題,因此參加了一些認受性比較高的論文比賽。比如她曾參加由牛津組織的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並獲得Distinction的好成績,有機會到國外與名校教授和其他獲獎同學交流,這都是很好的開闊眼界的方式。美國的大學非常看重課外活動,在這點上,Kelly作為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同時在田徑、越野方面也小有成績,是有優勢的。


後期準備:對所要報考的大學,需要針對性做功夫,知道學校喜歡哪些類型的學生、怎樣的履歷會比較貼合這所學校的標準、你能對這所學校做什麼貢獻等。每所學校都有一些細節是不同的,需要大量研究挖掘,這些研究有助於後面的論文撰寫。回顧下來,在整個申請過程中,撰寫論文是最花時間和精力的。Kelly為報名哈佛就寫了整整六篇論文,加上為申請獎學金又額外寫了八篇,合共14篇論文。除了論文,還有一個共通申請平台,可以在上面展示你各類文體榮譽獎項,以及你對社會的貢獻。以Kelly為例,她自己創立了一個非牟利機構(NGO)平台,讓拥有一些特長/專長(例如運動、語言、才藝等专长)的年轻人得以在社區中分享或交流,使社區的各個年齡層人群能夠有更多機會互動,從而增進各方了解、減少隔膜、令社區更融洽團結。這些社區服務和義工服務經歷都可以寫到申請當中。最後是面試,雖然不是每個申請人都需要面試,但有機會的話,也是要做足準備,比如關於學校的看法、關於你的履歷和論文裡所寫的內容等。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Kelly順利拿到全額獎學金以及哈佛提前錄取的優異成果。

精選問答

1.     在十幾歲的階段,如何看待家長對你們的規劃?如果跟自己的規劃有衝突,是如何去獲得話語權,說服對方?

Angelia:家長給予孩子極大的自由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自己也要讓家長放心,說好無論怎樣的結果都會自己負責,在雙方達成共識後去做。

Kelly:家長跟孩子的親密關係很重要。在孩子焦慮、忙碌、有壓力的時候,家長能夠支持和提供情緒價值,以一個平等的關係去溝通,能幫助孩子舒壓。


2.     在繁重學業的同時還要顧及其他的興趣、社區服務,應如何合理安排時間?

Kelly: 除了主修經濟學,我也會輔修神經科學。我對神經科學非常感興趣,我會利用坐車或洗澡這些碎片化時間聽有關知識,讓我更好地善用時間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一個最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如何得到有質量的睡眠?我是按每一個半小時作為間隔,比如4.5、6、7.5小時這樣來安排睡眠時間。飲食方面也能在神經科學中得到啟發,加上我是運動員就會更加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


3.     國內跟香港兩地的教育最大的不同或對你的影響有什麼不同?

Angelia: 我只有兩地小學的對比經驗。單從學業上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香港的英文相對要難一些,中文就是香港簡單一點。中學階段,可能香港更注重全人發展,因為香港沒有中考壓力,所以大家學的東西會更加以興趣為主,有機會發展不同的興趣愛好比如樂器、社團、社區活動等等。高中的話,我感覺香港可能有更多的選擇,除了本地升學也可以報考海外院校,因為每個人的方向不同,學校管得比較寬鬆去確保你有足夠時間去準備想考的學校,同學之間也沒有什麼競爭,沒有排名,而是互相鼓勵。


4.     包括SPCC在內,是不是香港的學生普遍都需要外補?你們如何看待補習?

Kelly:並非每一個SPCC的學生都有補習,尤其是一些自身學習能力很強的同學(self learner),他們就感興趣的科目或課題自己做研究,這在申請國外學校的話是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想要對一個科目有很深的了解,僅僅看書本的內容是不夠的,需要自己看額外的書做額外的研究,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這種能力不是靠補習的,所以不是必須補習才能拿到好成績。


5.     在DSE和IB之間,你們是如何選擇的?兩者在報考大學的難度上有分別嗎?

Kelly:我當初有考慮讀IB,因為我自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人。然而,IB是需要持續練習的體系,比如可能一個星期就需要交一篇論文,而我自己經常要去國外比賽或參加實驗或其他學術比賽,從時間安排而言DSE對我更合適,所以最終選擇DSE。

Angelia: 我也曾考慮IB,因為可以自己選擇想讀什麼科目比較靈活,而DSE是挺死板的。但因為我喜歡中國文學,而IB的中文是沒有創作部分的,等於無法接觸中國的文學創作,反正DSE也能讀到我想讀的大學,因此就選了DSE。


兩者各有難度,DSE是一試定生死,IB的考試簡單一點但前面持續性的內容(比如論文)就比較難。就國外大學來說,IB整個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更能銜接,但就申請而言沒有很大區別,最終還是看個人能力,學生能不能展現自己突出和獨特的一面。就國內大學而言,兩者似乎沒有特別不同,都分別有去清華北大的情況。


6.     如何培養自驅力,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人?

Kelly: 乒乓球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因為乒乓球除了肌肉和技巧的訓練,策略的考量也很重要。比如我每次比賽前,都會分析對手的強項弱項,發什麼球應該怎麼接,這些我都會詳細記錄下來。另外,不同的學術比賽,無論是數據類、演講類還是論文類,都能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還有做義工,接觸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把好的部分吸收到自己身上。最後就是環境,比如SPCC的學生都很積極正面,我和Angelia會經常討論人生規劃。

Angelia: 自驅力就是首先要找到你喜歡做的事情,才會願意去付出時間和精力,會去思考我要做些什麼,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走一條什麼樣的路,以終為始,根據這個終點我需要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就慢慢會有自驅力。


7.     大學前的暑假如何安排?

Kelly: 為我創立的非牟利機構安排不同的活動,做義工。同時,提前學一些神經科學的知識。最後,應學校邀請做一些升學的分享,為師弟師妹的大學申請、論文選題、挑選比賽項目等做一些指導。

Angelia: 我一直沒把學業放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位置。對我來說,家人、朋友、興趣愛好都很重要,所以暑假就是多陪陪家人,多見見朋友,以及去旅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這個世界。對於上大學前的準備,因為清華對數學要求比較高,會提前學一些數學和金融方面的知識。


聽眾反饋節選


聽眾A:太優秀了,邊聽邊wow


聽眾B:工作原因遇到一些在學學生壓力大,家裡期望很高,學生很焦慮。問他有什麼興趣愛好,都很迷惘,感覺一切都被家裡推著走,沒什麼自主意識…所以很欣賞也好奇兩位同學可以如此侃侃而談,不卑不亢的表現,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聽眾C:我的小孩6歲邊聽邊說哈佛姐姐怎麼一直都在學習沒有休息呀哈哈哈


聽眾D:打遊戲那個問題挺有趣的…聽過一個說法現實壓力大的孩子通過遊戲來逃避

但在現實生活有足夠舒壓以及興趣主導的生活,打遊戲只是其中一個選擇

看到兩位同學把電子產品/網絡真的是運用在善用的途徑,佩服


聽眾E:沒有商味,沒有被包裝,能直接感受孩子們真實的聲音。而且西麗小學.…哈哈,讓一眾普娃爸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聽眾F:朋輩影響感覺是家長沒什麼辦法直接介入的…


聽眾G:從小孩子和家庭關係親近很重要 從兩位分享可見一斑 壓力大的時候願意找到父母傾訴舒壓真好


聽眾H:兩位年青人提醒了我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聽眾I:今兒聽了兩位分享

感受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感覺信心又回來了些


聽眾J:感謝兩位優秀女生的分享,感覺自己聽了都很受激勵


聽眾K:我也是,沒娃的我在蹭聽,聽完決定自己要參與義工服務組織,服務社會


文案:Katty
排版:Iris
校對:Emma,Kent
終審發布:曾濤

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

2024年7月22日



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簡介


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2月所創立。中山大學過去培養很多知名人士及優秀人才,部分校友遷移到香港定居,並成立了多個校友會;為了團結在港的各校友,1992年9月18 日,在香港正式成立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並由曾憲梓博士出任首任會長,選出新一屆理事會,標誌着中大校友的大聯合,大團結。校友會創立以來,一直秉承愛國、愛港、愛校的優良傳統。團結校友,聯系校友,作為廣大校友聯系母校的橋樑,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怎麼加入來港校友群?

關注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回復關鍵字 :加入校友會


按照回復內容進入臨時群,寫明「年級專業+姓名+行業」

待身份覈實後,我們將由秘書處人員拉入正式校友群。




繁花錦簇 · 母校余香




掃描QR code 關注我們




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
中山大學香港校友聯合會官方微信平台,努力為中山大學在港校友服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