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专题•传承人谈】活态传承的非遗 走向世界的春节

政务   2025-02-07 17:29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太行山脊,河北的年味儿便从剪纸艺人的刻刀下流淌而出,随武强年画的斑斓色彩铺展开来,在狮子舞动的锣鼓声里跃然而现……这些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既是燕赵大地的年节符号,更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佳节。年俗里的非遗不是风干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如今,非遗艺人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传统与科技正在编织新的经纬。

爆竹声声,文脉悠悠。这个春节,我们特邀民间非遗艺人围绕春节中非遗的历史底蕴、传承创新,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等话题,共叙节日里老技艺的新表达。

——编者

擂动战鼓醉春风

常山战鼓表演现场。(资料片)作者提供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相传三国名将赵子龙每次出征打仗,都会用家乡的鼓来助军威、壮士气,这位常胜将军是常山人,“常山战鼓”因此得名,并流传至今。

常山战鼓铿锵有力,节奏快,鼓槌和钹上下翻飞。早先的常山战鼓,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内容单调,表演形式单一,且没有队形的变化。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如今的常山战鼓已经发展到15个套路72种变化,创新后的曲牌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赢得观众认可和好评。如今,常山战鼓经常活跃在国内大型演出、年俗节日及各类庆典活动中。

每年春节,都是鼓队最热闹忙碌的时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是庆典和战场的象征。在我们这里,常山战鼓很好地结合了这两点。每年的年俗活动中,它都是最有气势、最热闹、最出彩的节目。春节期间,除了晚会和演出,每年正月初十还会举办县级鼓王争霸赛,二月二举办省级鼓王争霸赛。每一届我都会带领徒弟和鼓队参加,看着队伍不断壮大,表现出色,感觉非常欣慰。

多年来,打鼓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仅我们正定县就有一百多支鼓队。大家一起练鼓、参加活动及演出,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联系,还增加了收入。如今,常山战鼓还走进学校课堂,成为很多学校的必修课。作为常山战鼓发源地的正定县东杨庄村,已成了非遗打卡地,我家也常有国内外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前来拜师学鼓。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如今,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成了“世界年”,意味着中华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聚焦中国的年俗、民俗,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感兴趣,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来体验和学习我们的民间艺术。常山战鼓会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凝聚中华儿女的心,让我们更加团结。(张书社)

(作者系国家级非遗常山战鼓代表性传承人)

昔日“农家画” 今朝“国潮风”


康英勤在非遗展示活动中向游客展示武强年画。作者提供

年画是迎接新年极隆重的仪式。早年,民间有“不贴年画,不算过年”的说法。武强年画由农民创作,拥有来自泥土的长久生命力。其色彩艳丽,充满燕赵乡土气息,被誉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2006年,武强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武强年画的题材也随着时代变迁愈加丰富。冰雪题材、奥运题材等均成为年画艺人们的素材宝库,给传统的乡土年画赋予了新气象、贡献了新形象。作为传统年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武强年画始终保持守正创新。这些年,我创作的十二生肖年画非常受欢迎,每年销售的作品不计其数,甚至带动更多的人也在做生肖年画。每到春节前后,年画艺人们不仅要忙于年画生产,还致力于年画推广,甚至还多次在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进行展示展演,许多年轻的创作者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和销售。这次春节申遗成功,年画订单越来越多。这种红红火火的感觉,让人干劲十足。

近年来,武强年画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载体,先后研发了多种文创产品,比如书签、鼠标垫、台灯、年画小夜灯、手机支架等。这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还出口到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去年,不少“新国风”武强年画作为礼物走出国门。

伴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与之相伴的古老非遗和年俗技艺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当非遗老手艺遇上现代时尚元素,当传统美学和当代审美追求、时代主题元素结合起来,古老的非遗一定会持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康英勤)

(作者系国家级非遗武强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水舞狮闯世界


徐水舞狮表演现场。(资料片)作者提供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是吉祥、智慧、勇敢、奋斗的象征。历史上,徐水舞狮以文狮的形式流传在徐水各村落,大约100年前徐水北里村前辈们请来定兴县北营邱村的师父传授武狮技艺,自此徐水舞狮以“文武兼备”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徐水舞狮先后出访多国,参加国际大赛,不断走向世界。如今的徐水舞狮,以武术为基础,融合了杂技、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被业内称为“北狮之宗”。

舞狮深受百姓喜爱,每到春节也是舞狮人最忙的时候。记忆中自从1993年至今,几乎每个大年初一至十五,我都在外忙于演出。这个春节活动更是安排得很满。腊月二十三,在正定南城门参加全国古城过大年活动;正月初一,几支队伍分别去山东、北京等地的景区演出;初三,参加雄安狮舞大会非遗国际交流活动;初四,参加在沧州举办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展演……

舞狮是一种传统表演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年,我们非常注重舞狮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比如,对舞狮技艺进行理论分析,形成文字,制成脚本,拍摄成完整的技术动作视频,同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挖掘梳理传承脉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其代代传承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在保定市徐水区的东史端中学和莲池区实验小学开设的狮舞文化专业已研发校本课程。从小培养会舞狮、懂狮舞还能够讲狮舞文化的时代新人,目前已初见成效。我希望接下来把徐水舞狮带进更多校园,形成一种良性传承体系,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舞狮,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汲取勇敢奋进的精神内核,敢于为理想去闯、去拼搏。

近年,我们更加注重结合春节年俗活动走出国门,去推广和弘扬狮舞文化。2013年9月赴德国参加中德文化年活动,2019年3月赴希腊参加狂欢节等活动,每次演出都惊艳全场。如今,很多外国留学生还专门到徐水北里村学习舞狮技艺,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加强创新发展,把徐水舞狮发扬光大,继续把中华民族智慧、勇敢、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商凯芳)

(作者系保定市徐水区舞狮协会会长)

火红的宫灯 红火的日子


1月26日,白会平展示制作的传统宫灯。作者提供

红红的灯笼,是中国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印记。咱们屯头村是藁城宫灯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宫灯第一村”。从腊月到正月,屯头村家家户户门前、窗外都会挂起红红的藁城宫灯。

宫灯,起源于东汉,盛于隋唐。生产工艺上,传统红纱宫灯以前主要是竹条骨架,质量和长度不易统一,改为现在的钢条骨架后,由机器统一切割,品质更有保障。以前一天只能生产几十只,现在五人协作一天能组装上千只灯笼。宫灯的功能也更加丰富,一盏走马灯仅灯光变化就可以有二十余种,还可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播放音乐。

我16岁就跟着父辈学习制作宫灯。其实,最难的不是学技术,而是缺乏创意、销路不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要么自己骑自行车拿到附近县市去卖,或者等经销商来村里拉货,根本不知道如何跑市场。如今的屯头村宫灯匠人们有手艺,更有商业头脑,特别是电商平台的发展,把宫灯销路延伸到全国各地,运送灯笼的快递车在村中忙碌不停。去年进入12月份以后,我们全家每天五点起床,整理当天订单、安排生产材料、查看生产进度、调度装车发货……“累并快乐着”是我们全家每天的状态。

为了让藁城宫灯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我们还成立了宫灯文创研究院,并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研发出工艺旋转宫灯等文创产品。还举办藁城宫灯全国文创大赛,集思广益,吸纳金点子。目前,藁城宫灯已经有18个系列300余个品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我们每年不仅派出多组厂家到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推介,还连续两年举办宫灯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近万名客商前来洽谈、选货。

“天上北斗星,人间藁城灯。”火红的宫灯点亮了浓浓的年味,成为全国人民春节的“氛围担当”。如今,作为春节饰品的藁城宫灯正从中国走向全世界,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白会平)

(作者系石家庄市藁城区宫灯协会名誉会长)

聆听“纸与刀”的交响


1月26日,周淑英在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文化名家工作室讲解制作的蔚县剪纸。作者提供

蔚县剪纸,起源于“窗花”。农历腊月是窗花“盛开”的季节。每到此时,蔚县集市上最亮眼的,便是长街两旁一面面高挂的“亮子”。以前,蔚县百姓家都是大窗户,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就在窗户上张贴色彩绚丽的窗花以表达喜庆,俗称“挂喜”。尤其是腊月,人们除了贴窗花,还剪大字、贴对子……

蔚县剪纸活动可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几年,我用了3年时间,用了20多种工序,刻了200多万刀,制作出巨幅作品《龙行天下》,受到人们的称赞。去年,我又结合生肖制作了《龙马精神》,以富丽堂皇来传达春节喜庆。今年,我特意制作了《喜迎银蛇盘玉兔》和《福蛇迎春》。这些将传统年俗、吉祥寓意和大胆创新相结合的作品,令参观者们惊叹不已。

过去的一年我收获满满。去年5月,“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在法国巴黎举办,我制作的剪纸作品《千里江山图》入选参展,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去年,位于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的周淑英文化名家工作室为更多人所熟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打卡参观,我通过讲解和展示技艺把蔚县剪纸进一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享受到剪纸艺术的文化大餐。

去年年底,我所创作的“蛇”系列剪纸一经亮相,立刻引发极大关注。这一作品依然恪守着传统题材,只是构思颇为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特别契合春节喜庆祥和氛围。这也进一步表明,剪纸创新非无根之木,一定要扎牢根基,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一年又一年,这抹绽放在窗上的春意,陪伴人们度过无数平凡而喜庆的日子。一把刀,一张纸,用简单的工具、易得的材料,剪出平淡生活的盎然亮色。我想,这是根源于民间泥土的剪纸艺术最能温润人心之处,愿我们蔚县剪纸这朵非遗之花越开越艳。(周淑英)

(作者系国家级非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水声光影里的胜芳花灯


胜芳灯会。(资料片)作者提供

胜芳镇历史悠久,宋时定名为胜芳,取意“胜水荷香,万古流芳”。

胜芳人把元宵节称作灯节,胜芳的灯节更有年节的味道。胜芳人的文化基因里,都有着共同的花灯情结。“宫灯”雍容华贵,“鸭子灯”寓意吉祥,“金鱼灯”栩栩如生,“狮子灯”威风八面……一种花灯一种意蕴,饱含着胜芳人对多彩斑斓生活的向往。

灯节,聚人气、暖人心。传统的胜芳灯节,民众自发上街逛灯,人手一灯,万人万盏,人走灯移,那是一种自如的流光溢彩。1984年,胜芳现代灯会模式产生。之后,胜芳成功举办了几十届元宵灯会,已经成为胜芳对外展示其独特魅力的美丽名片。

第35届胜芳灯会将在今年元宵节举行,届时还将同步进行新春庙会和传统花会展演。人们在胜芳古镇可白天逛庙会、看花会,晚上观花灯。目前活动预热已开始,花灯文创产品正陆续上市,灯会服务志愿者团队正在火热报名中。

2021年,胜芳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近年,胜芳花灯参加了诸多非遗、民俗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提高知名度。比如,参加《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的拍摄。2024年,胜芳花灯参加央视《新春非遗之夜》的拍摄。2025年,胜芳花灯参加了央视《金蛇起舞·中国年味》的拍摄。

在胜芳,水和火,完美融合;古与今,携手前行。如今,胜芳花灯产品,既有馆藏级的传统工艺精品、现代大型灯会的组灯,也有对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创作品。正是一代代花灯艺人努力创新,让胜芳花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新春佳节持续增添亮丽而独特的色彩。(牛俊启)

(作者系国家级非遗胜芳灯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5年2月7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 9版

来源:河北日报


编 辑 |   校 对 |  

编 审 | 叶 娟 监 制 | 李庆丰


往期精彩内容

春节嗨翻天!河间府署人从众······

“春风行动”招聘会!走进河间•米各庄第二届新春保温工业市集

新春文化盛宴!河间府署热闹非凡


河间周报
河间市委机关报公众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植基层,关注民生。忠实记录河间前进脚步,全景展示河间发展历程。一个权威的思想阵地、文化舞台、对外宣传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