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这是如何做到的?
博瑞迪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发出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大幅缩短种子选育时间,提高选育准确性。成立8年来,博瑞迪科技创新节节高,年营收大踏步增长,获评石家庄市瞪羚企业。
打通育种芯片堵点
博瑞迪创始人张嘉楠很庆幸8年前作出的那个决定。
在成立博瑞迪以前,张嘉楠当了6年的谷子育种研究员。当时,他们通过作物的田间表现来判断和筛选种子,这种传统育种方法犹如大海捞针,成本高、工作量大。
“其实,那时候国外早就用上了分子育种技术,可直接从基因层面去判断一个作物材料是否具有优质性状,像设计工业产品那样设计农作物品种,实现从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转变,让育种选择周期从8到10年缩短至2到5年。”张嘉楠说,但在国内,基因检测使用的进口固相芯片价格高昂,且受制于人,分子育种技术难以普及。
张嘉楠曾参与医学领域基因检测工具——液相芯片的开发,但成本很高。他有个大胆的想法,降低成本,将液相芯片落地农业。
2017年4月,他选择停薪留职,成立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瑞迪是育种的英文breeding的音译,公司的使命就是振兴民族种业。
尽管液相芯片在医学领域已经成功应用,但在农业领域还是空白,如何得到业内认可?
找权威育种专家!张嘉楠左思右想,敲开了分子育种践行者、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徐云碧的办公室。
没想到,徐云碧对他们的想法非常感兴趣,双方约定,先从玉米育种着手,合作研发液相芯片,验证技术可行性,将成本从当时市场上的500元降到200元以内。
张嘉楠兴冲冲回到公司,开始专心攻关。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接下来8个月的试验全部失败。试验中液相芯片表现很差,连检测准确性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降低成本了。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张嘉楠和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一点儿一点儿地改进,但还是不够理想。
按照约定,2018年3月中旬,张嘉楠要当面跟徐云碧汇报项目进度。“是不是交付不了了?”临行前一晚,他不甘心,决定去实验室再做一遍试验。
“关键位中靶率57%。”等新数据出现的时候,张嘉楠跳了起来,过去最多只能做到10%,新数据提高了一大截。他粗略估算,成本能控制在200元以内,各项数据还有提升空间,成功在望!
随后,他们增加了样本测试,继续优化产品。3个月后,首款液相芯片面世。相比固相芯片,使用液相芯片育种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准确度更高。目前,博瑞迪可以帮助客户平均缩短合格种源培育周期50%以上,选择准确率提高20%至30%,成本降低90%以上。
近日,在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设置全自动点胶仪的参数。河北日报记者米彦泽摄
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15%
近日,记者走进博瑞迪分子育种智慧实验室,看到一个个机械臂灵活地将样本从堆叠站取下,送入检测仪器,完成DNA(脱氧核糖核酸)提取、质检、文库构建、测序等流程。
整条生产线只需1名技术人员更换耗材和试剂,中间的操作步骤全部经机械臂传输,在各个自动化设备上根据预设程序完成。
实验室工作人员徐子璇说,实验室使用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人值守分子育种智慧实验室系统,能够满足育种检测全环节和全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需求。产出数据也能实现标准化,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研发出第一款液相芯片后,博瑞迪一直在奔跑。2019年,尽管市场需求还没有上百万量级,但张嘉楠看得远:“随着检测成本逐步下降,市场需求将会释放。”当时的单机设备效率低,主要靠人工操作,产量有限,博瑞迪打算建设一条智能化高通量检测产线。
市场上没有现成设备,就与相关设备厂家联合研发;
硬件还需搭配软件系统,就成立团队一点点攻关;
设备将DNA片段化效果不佳,就转变思路研发出液体试剂;
…………
2023年7月,无人值守分子育种智慧实验室系统投用,年样本检测量可达200万份。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2024年博瑞迪检测样本70万份,是2019年至2022年检测样本数量的总和。
“我们的研发人员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35%,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15%。”张嘉楠说,2023年,他们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在荷兰、英国、美国建设了检测实验室。
目前,博瑞迪已自主开发580多款液相芯片产品,涉及农作物、畜牧、水产等200个物种领域,累计检测样本超200万份。2024年,博瑞迪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日,在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调查作物结果实情况。河北日报记者米彦泽摄
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农作物品种
透过博瑞迪高速生长实验室的玻璃窗,记者看到有的玉米幼苗吐露新芽,有的玉米苗长到了膝盖高,还有的叶子变黄即将收获。
这里为何有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张嘉楠说,他们已经开始向CRO(合同研发组织)方向拓展,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农作物品种。
2023年,他们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就算拿到了检测数据,有的客户也不会分子育种。而博瑞迪有技术、有人才,还有检测优势,从事分子育种更为便捷。
张嘉楠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左边的玉米叶子枯黄,右边的玉米叶子翠绿、长势喜人。
2023年11月,博瑞迪接到第一个“量身定制”订单,为一个具备产量高、抗倒伏等性能的玉米品种增加抗南方锈病的能力。
一般改良一个新品种需要6年,博瑞迪开发的新技术只需18个月就培育出了多抗、稳产、高产的抗病新品种。
“右边的玉米就是新品种。”张嘉楠说,2024年3月,他们在海南召开了观摩会,邀请育种专家、种业公司等到玉米地现场观摩,现场不少客户下了订单。
“玉米胚被提取后,放在培养基上就能长出幼苗,比传统方式节省近20天的时间。”研发中心工程师王子轩说,这较常规历经玉米脱粒、晒干等环节再种植又节省了不少时间。在实验室里,可以不受气候限制,滚动种植、收获,实现一年种植四季玉米。
以前需要幼苗长大、结果了才能综合判断是否携带目标基因,这最少需要3个月。如今,通过博瑞达的液相芯片基因检测技术,只需一片幼苗叶子,5至7天就能准确判断其是否携带目标基因。
王子轩说,高速生长实验室这批玉米苗,就是参考前几天出炉的检测结果,结合玉米苗长势,从1500株玉米苗中选出来的。数据显示,这一代已达到目标种子要求。
目前,博瑞达接到了20多个客户的50多个品种改良订单,他们扩建的1800平方米的高速生长实验室拟今年投用。
■编 审 | 叶 娟 ■监 制 | 李庆丰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