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来自四川的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慈善工作站休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纪念章“让爱传递”、登山杖“与爱同行”、寄存柜“将爱寄存”、充电宝“为爱续航”、捐赠箱“化爱于行”……12月4日,千余名游客在恩施市大峡谷景区观赏风景,体验慈善涓涓之爱。
低温、浓雾、淅淅沥沥的冬雨……4日上午8点30分许,重庆的卢先生和朋友向先生慕名到恩施大峡谷游玩。
“从这里到七星寨有多远?”离开景区2号停车场,他们走向入口爱心登山杖处,向恩施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李少平询问。
“要走4公里、4000多个台阶,”李少平热情地介绍着,“全程步行约需6小时,你用爱心登山杖助力,前三小时免费,后三小时半小时付1元。”
卢先生欣然取下一根登山杖,笑着说:“一趟走下来,既可以帮助自己,又可以帮助到别人”。
12月4日,游客进入恩施大峡谷景区慈善工作站休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在雨中,他和朋友一路在爱心登山杖的助力下,拾级而上。11时30分,记者在七星寨观景台再次见到了卢先生。
“刚3个小时,多亏了有这个登山杖!”他扬了扬手中登山杖,另一手做了个“V”型。
“今天,像卢先生一样在爱心登山杖助力下爬山的游客有56位。他们都完成了1万级台阶,很了不起!”恩施大峡谷慈善工作站站长杨金玉介绍,在“举手投足”间,他们捐出了336元。
去年4月,恩施市慈善总会出资14000元购买了500根爱心登山杖,投入景区进出口供游客取用。“据统计,我们为游客免费超过10万小时,3.3万名游客获得爱心登山杖助力,他们在享受爱心的同时也奉献了20万元。”恩施市慈善总会会长金德钧表示。
12月4日,游客进入恩施大峡谷景区善心亭取暖休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从登山杖到更多的“慈善场景”
“公开募集越来越困难,资金规模大幅减少。我们经过调研,谋划实施‘慈善景区’,成立了首个景区慈善工作站,探索可持续发展慈善项目,爱心登山杖就是慈善造血的试金石。”金德钧说。
去年4月,在考察中,金德钧跟游客一样,拄着登山杖来到七星寨。他发现观景台有一处简陋的房子,里面堆放着清洁工具和杂物。“能不能在这里建个慈善文化项目?让游客到这里既看风景,又享受慈善服务,接受慈善文化浸染?”他跟景区负责人攀谈起来。
12月4日,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爱心柜寄存物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游客到这里,很想坐下休息一下”“经常有游客四处找手机充电的地方”“孩子小磕小碰,家长询问我找药品……”来自景区一线人员的话语,让金德钧茅塞顿开。
“我们出资来建设一个善心亭,把大众慈善扩面,既满足游客需求,又能帮助更多的人。”双方达成共识:除了登山杖、自助寄存柜,还添加了纪念章“让爱传递”、充电宝“为爱续航”、捐赠箱“化爱于行”、小药箱体贴入微。
12月4日,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领用爱心登山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4日正午,冬雨淅沥,善心亭紧贴山壁而建,当地书法家题写的牌匾增添文化气韵。
“10元公益?这个好啊!”江苏游客吴婆婆自助买到了三个纪念章:“一个孙子一个,既有纪念意义,又做了善事!我要告诉孙子们,人人做慈善!”
“欢迎来到景区慈善工作站!”四川省都江堰市的19名游客,被热情地迎入这里休息。志愿者给客人送来了19瓶慈善爱心水。
一位拄着爱心登山杖的女士感动不已:“2008年大地震时,湖北人民帮了我们,今天到大峡谷又感受了湖北慈善的温暖。”
12月4日,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善心亭购买爱心纪念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12月4日,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善心亭拿着纪念章欣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12月4日,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善心亭赏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摄)
湖北省慈善总会负责人说,恩施市“五心共创”项目将慈善融入生活,变“输血”为“造血”,让公益事业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慈善事业才能真正源远流长。
来源丨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