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以来,清水县委、县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一地两区”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强工业、兴产业、活商贸、抓项目、促振兴、惠民生、守底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崭新篇章。为全方位、多层次展示 2024年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清水县属各媒体推出“奋进清水2024 我们的答卷”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宣传,不断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的磅礴力量。
以工代赈出实效,乡村振兴添动能。近年来,清水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和省、市部署要求,抢抓以工代赈重大政策机遇,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赈”的作用、不断释放“赈”的能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汤浴温泉里感受不一样的温度,在农家乐里品尝家的味道,在篝火晚会里尽享假日的狂欢,在“时光”便利店里寻找儿时的记忆……走进如今的白沙镇温泉村,一幅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新天地。
清水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着眼文旅振兴乡村,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14.5万元,在白沙镇温泉村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推”项目,建设更加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效推动了温泉村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村民王红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她在温泉村的水景街担任售货员,看到来温泉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掏钱将自家院子改造成了农家乐,自己当起了老板。“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如今的生活,王红娟笑得合不拢嘴。
位于丰望乡王杨村的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是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丰望乡坚持把河道治理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河堤1200米,护坡3248立方米,排洪渠190米。
通过推进巷道路面硬化、浆砌双面河堤护坡、修建地下污水管网等工作,不仅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还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清水县白驼河流域红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综合提升项目中,推广“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综合赈济模式,通过项目辐射带动,筑牢了白驼河流域果蔬产业发展根基。
白驼河流域红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综合提升项目总投资787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修产业路5.5公里,建设产业加工车间1处、高标准设施大棚7000平方米。项目创新分红模式,实现“鱼渔双授”目标,是全市首个折股量化分红模式项目。
走进红堡镇李店村黄芪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铆足干劲加工中药材,大家熟练地筛选优质桔梗,进行人工修剪,再用切片机切成均匀薄片,完整保留黄芪的药用成分,最后灌装、封口。一罐罐成品整齐地排列,等待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抱团发展、服务三农、带动增收’为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信誉保障、质优价廉、让利于民’四大优势,辐射带动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已加工完成中药材黄芪10吨,销售各类农资化肥45吨,预计到年底产值可达80万元,向村集体经济分红16万元,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机会40余个,每月为群众增加收入2000余元。”天水红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瑞栋说。
为持续放大中药材产业优势,真正延伸产业链条,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效益留给农户,红堡镇不断增链补链,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培育、初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由单一发放劳务报酬向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提升、保底带贫分红等赈济方式多元转化,真正把“小草药”打造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我们每天主要负责修剪秸秆,活不是很累,收入也很稳定,而且在家附近务工,还能照顾孩子和家里,以工代赈项目真正让我们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红堡镇李店村村民高红霞说。
黄芪加工车间是白驼河流域红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综合提升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自以工代赈这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推出以来,清水县累计实施项目311个,完成投资2.28亿元,发放劳务报酬3958万元,以工代赈的效果不断凸显,群众的受益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清水县将以工代赈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赈”的作用、不断释放“赈”的能量,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多方配合、群众参与”工作机制,先后争取专项资金4766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个,带动近1000名群众人均增收1.2万元,38名群众通过“管护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培训各类乡村工匠700余人次。同时,坚持项目引领拓载体,加大以工代赈方式推广力度,先后实施“农推”项目213个、“重推”项目56个,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审:单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