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说故·94】
大钟寺作为皇家敕建庙宇,自建成伊始便服务于清代皇室的宗教与祀典活动。从现有史料来看,清乾隆时期大钟寺已被钦定为京城地区重要的皇家祈雨场所之一。每遇旱年,皇帝便下旨在觉生寺设坛,或亲临祈雨,或派遣王公大臣前往拈香行礼,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祈雨习俗,古已有之。《诗经·小雅》中便有“以祈甘雨”的记载,由此可见这种习俗已流传了两千多年。
(民国时期的大钟寺)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多向龙神祈福纳祥,并视龙王为“水中之神”,能行云布雨,所以在龙潭旁多建有龙王庙,或在兴建龙王庙的同时,开挖水泊,将积水之地称为“龙潭”,以为祈雨纳祥之所。而大钟寺成为皇家祈雨之所,据传与五行有关。
祈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每年一次的祈雨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即“龙头节”之日。民间传说,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与民间交会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以这天被称为“春龙节”,故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是每逢旱灾严重之时,要举行祈雨仪式,祈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以五谷丰登。
据《大钟寺史话》记载:乾隆皇帝先后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年(1746年)、十二年(1747年)、二十九年(1764年)、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二年(1787年)多次来大钟寺祈雨。乾隆十二年所作《御制觉生寺祈雨诗》,于乾隆二十九年被镌刻于御制碑阴:
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栴檀。
结习镇如此,觉生良已难。
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
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
此后的历代对大钟寺祈雨之场的陈设多有增加与修葺。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二十六日为该年祈雨修葺御座房。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该年祈雨安设凉棚。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该年祈雨安设凉棚并大光明殿拜殿等项。
光绪皇帝曾几次到大钟寺祈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二十五,上谕:“京师本年入夏以来雨泽稀少,现在节届小满,农田待泽孔殷,允宜虔申新祷,朕于本月二十七日亲诣,觉生寺拈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十四日,上谕:“前因京师雨泽稀少朕亲诣,迭次派礼亲王世铎等虔诣。”
清代帝王、王亲亲临大钟寺拈香祈雨,其活动一般要持续十数天。在此期间,亲王贵戚轮流拈香守护,至开坛祈雨,皇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齐聚大钟寺祷告天降甘霖。天若有应,下雨降福,皇帝还要派亲王等人来谢表天神。
如此繁复和规模宏大的祈雨典礼,大钟寺的功能已远非当初释门礼佛的一般佛事活动,而是被世俗间的帝王们看成世俗天子与自然天地对话的场所。
大钟寺祈雨延续到清末,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终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