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记忆丨临夏市老街巷—— “鼓楼下坡”

民生   2024-11-22 10:26   甘肃  


在城市的脉络中,街道不仅是连接各个角落的通道,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空间。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记录了群众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临夏这些街道,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感受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群众记忆的深刻印记。


记者 李晶:“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自古以来临夏就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我们从旧照片中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鼓楼下坡,曾经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进行皮毛、茶叶等货物的交易,可以看的出来当时茶马互市的繁荣景象。在这张河州城池图中,在鼓楼的左边右边分别是西门、东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就是茶司了,可以体现出来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易枢纽之地了。元朝时期,河州的城垣靠近北塬山;明朝时期,截城南移,原南城门逐渐成为市中心;南城门楼改为钟鼓楼。鼓楼下坡(今庆胜路)、鼓楼巷(今永安路)等街名由此而来。那现如今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些街巷呢?

【临夏鼓楼旧貌 摄于1933年



记者:您好,请问您知道鼓楼下坡吗?

临夏市民王淑军:鼓楼哈坡吧?就是现在的这条街,原来是路很窄,都是平房,现在路宽了,楼也盖起来了,面貌变化挺大的。



时间回溯至以前,临夏凤林路与鼓楼下坡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区,街道狭窄而曲折。记者在街采时临夏老居民们回忆道,那时的街道两旁都是民居,街道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商贩的叫卖声,生活气息浓厚。

【临夏鼓楼旧貌 摄于1933年

临夏市城南街道风林社区居民 徐有麒:很早以前庆胜路一带路窄,两边都是平房,大门一个挨着一个。


临夏市城南街道风林社区居民 金玉彩:凤林路有的(家)清扫的很干净,还种植了葵花,凤林学校这四个字很壮观。


听着老居民们的讲述,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街道两旁,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们或坐或立,脸上洋溢着平和与安详,他们的话语中,流淌着古街道的悠悠往事。“鼓楼下坡和凤林路,承载着咱们老临夏城的历史文化记忆。”今年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康纪信老人感慨地说。古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他告诉记者,凤林路,清朝时“文庙”建于此街,当时叫文庙街。民国初改叫凤林街,因此处有古“凤林驿”,后建有“凤林书院”(址为今凤林小学),邑之名士多出于此。“凤林”之名源于唐时名县“凤林县”,著名诗人张籍诗有:“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的诗句。


抗美援朝老兵、临夏市民 康纪信:凤林路是临夏专员公署,现在的凤林小学,应该是原来的州委党校所在地,凤林路这面除了专员公署就是凤林小学,我记得过去叫凤林学堂,后来才叫的凤林小学,然后还有白云观,现在的白云观的地方通向前进路,过去叫前司街,在这附近从南到北就在司的东面,全都是铺面,都是卖粮食,过去叫的豆行,还有一个庆胜路,叫鼓楼哈坡,它本来是鼓楼下坡。


在城市街道的变迁中,历史文化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如今,街道的面貌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变化,但不变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凤林路等古街道始终保持着那份沧桑与厚重,承载着老临夏人心中无法抹去的历史印记。同时,街道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街道的前世今生,是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群众记忆的深情回望。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传承与发扬临夏文化历史的独特魅力,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记者:朱振斌 李晶
编辑:韩淑华 董娟娟
责编:祁扬 朱振斌

审核监制:朱琳 蒲晶晶 沙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临夏市融媒体中心
临夏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 •讲述临夏故事 •传递临夏声音 •每日播发社会民生新闻资讯 •记录美好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