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文旅·青年说丨绽放济阳传统文化的新光彩

文摘   2024-11-27 17:02   山东  



















近年来,短视频的火热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化传播的快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李子柒的视频作品中展现的田园诗意,到众多非遗技艺通过镜头焕发新的生命力,短视频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工具。济阳,也在这一潮流中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正如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济阳的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鼓子秧歌、钩绣、黑陶等非遗项目,这些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瑰宝,正逐渐通过短视频被更多人熟知、喜爱,并带动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

田野上的文化狂欢

走进济阳,你会发现这里的文化气息并不止步于历史书籍或展馆的陈列,而是活跃在节庆与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中。其中,鼓子秧歌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特韵律,舞出文化自信。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明快,既有男性的阳刚之美,也不乏女性的柔美之姿。舞蹈中,演员们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济阳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播,连接传统与现代。通过短视频,鼓子秧歌不仅吸引了本地人,更让外地观众感受到了这项非遗的独特韵味。有人评价:“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份欢快与热情。”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让鼓子秧歌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成为传递济阳文化精神的桥梁。

指尖上的艺术盛宴

如果说鼓子秧歌展现了济阳人热情奔放的一面,那么钩绣则以其细腻与精致诠释了手工艺的别样魅力。

针线间的诗意表达。钩绣作品多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为主题,匠人们通过细腻的针法和巧妙的色彩搭配,将这些题材以最美的形式呈现。钩绣技艺讲究针法的多样性—锁针、短针、长针等各有其独特作用,而色彩过渡则更考验匠人的耐心与美学修养。从设计图案、挑选丝线,到一针一线地将图案“织”出来,整个过程宛如欣赏一场艺术创作。这样的内容不仅直观展示了钩绣的美感,更让观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与技艺叹为观止。

创新下的传承发展。钩绣作为济阳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以其细腻的针法和精美的图案,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钩绣作品多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为题材,通过巧妙的针法和色彩搭配,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短视频,钩绣的魅力从小众圈层扩展到更广泛的受众中。一些手工达人在视频中分享钩绣作品的制作教程,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模仿学习。而这些作品也因为其精美和独特,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理想礼品。

泥土中的文化瑰宝

作为济阳非遗中的“重量级”项目,黑陶以其古朴韵味和复杂工艺闻名。黑陶制品多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壶、罐、碗等,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釉色乌黑光亮,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

工艺独特,韵味十足。黑陶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选料、制坯、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极为考究。匠人们将泥土塑形、细心雕刻的过程,被无数观众称为“艺术享受”。尤其是在高温烧制环节,当黑陶制品从窑中出炉时,其乌黑光亮的釉色更让人不禁感叹传统工艺的神奇。

非遗+电商,实现新价值。通过短视频传播,黑陶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不少网友在视频评论区表示“想要同款”,这为黑陶的市场化推广打开了新的渠道。如今,济阳的一些黑陶匠人也开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黑陶制品,既为非遗传承注入了经济动力,也让更多人能将这份文化瑰宝带回家中。

除了鼓子秧歌、钩绣和黑陶,济阳还有许多优秀的非遗项目。例如上杠高跷、曲堤金李小伞秧歌、董家伞棍鼓舞、张尔岐传说等,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被更好地记录和保存,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许多创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非遗项目,比如用现代流行的背景音乐为非遗表演“配乐”、将制作过程剪辑成极具节奏感的视频等,这种跨界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镜头了解非遗、爱上传统文化,并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中来。这既是短视频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未来的期许。
 作者:区文化和旅游局 刘婉丽

























文化济阳
为大众提供济阳区的文旅资源、文旅产品、文旅活动、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品牌营销等推送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