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无人化技术的发展速度真的像开了挂一样。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跑了,无人商店越来越多,无人酒店也在悄悄普及。看起来,好像我们生活进入了科幻电影里那样的“高效时代”,但稍微一想,你会发现,这一切背后,代价是什么?
先不说别的,光说司机这个群体,全国有差不多3000万职业司机。假如无人驾驶彻底普及了,那他们怎么办?这些人不是数据,而是一个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他们的饭碗一旦被技术打破,接下来他们能做什么?更别提那些商店收银员、酒店服务员,他们的岗位也在被一个个机器替代。技术变得更强了,效率也高了,但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变得更冷漠了?
再看另一个让人焦虑的问题:出生率。2021年,全国出生率跌到60年来的最低点。
说到底,技术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人的,但现在很多技术的发展好像已经偏了方向。无人商店里没有了热情的问候,无人银行办事再快,却让人觉得冷冰冰的。
其实,技术真的应该像柳教授说的那样:“智能化的核心,不是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务人。”看看医疗领域的智能诊断系统,那些机器帮医生看病,提升了效率,但它们从没试图替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这才是技术应该走的路:用机器去帮助人,而不是让机器去代替人。
无人化趋势并不是不可逆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推动它。比如,无人驾驶如果真的普及了,可以通过一些转型培训,帮司机们找到新出路,比如去做交通管理或者物流规划的新工作。无人商店也不是非得把所有人赶出去,可以发展一些社区化服务,让那些零售从业者在技术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柳教授的质问像一记响亮的警钟: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无人化技术确实是个大趋势,但我们不能迷失在这场狂潮里。技术再厉害,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得服务人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让我们变成它的“附属品”。
我们需要重新找回“有人的路”。这条路,不是让机器把人完全替代,而是让技术变成我们更好的帮手。只有这样,未来才会既高效又温暖。大家一起努力吧,让科技带来的不是冷漠的“无人”,而是更有温度的“有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