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中堂 癸卯初冬,邀友作古都长安游,虽久有此意,今始得成行。三日间,流连于古迹名胜之地,兵马俑、华清池,更有小巷穿行,周之浑厚,秦汉之大气雄强,唐之繁盛,岁月长河,真乃一眼千年也。
邵佩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陈华的篆书作品是以秦简、楚简字体创作的,内容为自作文《长安游记》。众所周知,隶书从篆书演化而来。但两者之间,秦简在中间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这类文字上承西周文字体系,字法中依然有篆书的笔意,又比篆书写得迅疾,左右开弓,行笔斜侧。该作用笔方圆兼融,多为篆形,偶有隶笔,字形取法较杂,且有时人习气。首行第4字“冬”字法为容庚《金文编》750页春秋文字,第11字“安”亦是。末行第11字“眼”该用“艮”字通假,而作者用小篆体臆造了一个字,事实上“眼”字在汉代以前是没有的。
赵山亭(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陈华篆书自作文,风格面貌取法多元,而又统摄之。作品主要有金文、秦简、楚简、古钱币文、古砖瓦文、古兵器文、古玺文字、部分六国文字等。此种创作路径,当代书坛为数极少。其落款以魏碑笔意之行书为之,益趋于和谐,总体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该作品在单字构成上既有高矮、宽窄、大小变化,亦有欹斜、错落、繁简、对比,由此造成有行无列,娓娓道来之意。笔法上,以中锋为主,时或作侧锋,提按。字内笔画间搭配或作常态,或偶作移位,大体在常规变化之内。
金无足赤,该作品亦有一些不足之处。绝大多数字中宫收得过紧,远观每个字皆作墨团状。行距从正文到落款皆过直,欠律动。笔法爽朗有余,含蓄稀缺。落款拘谨有余,潇洒不足,未能与主题浑然一体。章法上,正文与落款皆过满,没留一定空白让读者喘息。右上缺迎首章。鸡蛋里挑骨头,仅做共勉。
朱 琪(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展书法中自撰诗文作品对书家的文学和修辞水平都有较高要求,也容易在国展审读环节出现失误,所以真正能以自撰内容入展的作者很少。这件作品内容描述西安之行,文字相对简单,像是用金文记录了一则日记,让人联想到清人中以篆书书写信札的例子,如江声、吴大澂等,可视作书法生活化的一种表现。陈华篆刻与书法皆善,这件作品也反映出其“书印同参”的创作理念,援古玺、金文入书,线条凌厉、生辣,落款也峭拔惊险,与他的篆刻保持着同调。该作的优点和欠缺似乎也比较一致,那就是作者以熟悉的入印文字进行书法创作,形式上的确规矩了,但篆刻字形与章法的开阖纵横、互相生发的紧张关系也消失了,反而显得有些局促和单调。我们相信,关于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形式构成关系,以作者的才气,一定会作为一个长期课题继续加以探索。
冉令江(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该作以金文为基,融合秦简、楚简,夸张变形自如,极具现代意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极具创作实力和创变意识的书家,也是对篆书掌握非常熟练的书家。其作品用笔爽利娴熟,轻重节奏对比较强,笔调的转换自由随意,在以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有意将简牍的侧锋融入其中,笔画和线条变化丰富。但这同样也会使大篆作品出现内向凝聚的浑穆气象不足,略呈扁平单薄之弊。结构上,此件作品多取方势,收放聚散、欹正错落对比强烈,形式感较强,但也不免有有意安排之嫌。古人讲“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作者已入“熟”之境,有待熟而求生,不落蹊径,不随世俗,古而出新。
来源:2024年第47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责编:刘娟
无边茶院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持续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