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发现山崖壁上刻满了字,四处请教无人能识,27年后,中国专家:终于找到了

文摘   社会新闻   2024-11-16 08:35   辽宁  

在遥远的1990年,蒙古国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两个普通的牧民在杭爱山的一次偶遇,无意间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的历史秘辛。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午后,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两位牧民匆忙间寻得了一处红褐色山崖避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润的崖壁上,一幅意想不到的景象映入眼帘——那被雨水冲刷过的崖面,竟布满了密密麻麻、难以辨认的刻痕。

起初,牧民们以为这只是古人留下的岩画,但仔细观察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并非图画,而是文字,且显然不是蒙古文。这些文字形状奇异,笔画繁复,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牧民们带着满腹疑惑,四处求教,却无人能识其真面目。这个发现迅速在当地传开,引起了蒙古国考古界和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们确认这块摩崖石刻长约1.3米,宽0.94米,上面刻有200多个文字。尽管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出是汉字。蒙古国的学者们初步推测,这些石刻可能源自北魏时期,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他们未能解读出文字的具体内容。为了揭开这一谜团,蒙古国甚至邀请了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前来勘察,但均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2017年。这一年,蒙古国的专家们终于联系上了中国内蒙古大学的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并向他寄去了石刻的照片和拓片。尽管资料有限,但齐教授凭借敏锐的学术直觉,决定亲自前往杭爱山一探究竟。他还特别邀请了延安大学的碑刻专家高建国教授同行,共同揭开这一历史之谜。

抵达蒙古国后,两位中国专家在当地专家的协助下,迅速展开了实地研究。面对高出地面四米多的石刻,他们搭建起五米高的架子,近距离观察。经过仔细辨认,他们确认这些文字是汉代的隶书,从而推翻了之前北魏时期的推测。然而,石刻风化严重,辨认工作异常艰难。

正当研究陷入僵局时,牧民们当年雨后发现石刻的情景给了两位专家灵感。他们找来喷壶将石刻打湿,利用夕阳从不同角度照射的光线,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刻痕。终于,在夕阳的余晖中,高教授认出了“南单于”这三个字,这一发现让所有人激动不已。随着研究的深入,“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信息相继浮出水面,齐教授立刻联想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封燕然山铭》。

经过反复比对和查证,两位专家确认,这块摩崖石刻正是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这篇文章记录了东汉名将窦宪在永元元年(公元89年)率领大军大破北匈奴的辉煌战绩,以及他在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上勒石记功的历史事件。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更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封燕然山铭》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史学佳作,更是东汉时期汉军将士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真实写照。它见证了汉军将士们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两千多年过去了,虽然那些曾经征战沙场的勇士们早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这篇不朽的文章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环宇瞰点
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