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 当代文学必读经典——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2024-11-14 11:40   四川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奖励文学翻译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鲁迅文学奖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新时代现实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作品,予以重点关注。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注重作品的艺术品质,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注重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评论,尤其鼓励新时代文学研究与批评。鼓励追求信、达、雅的文学翻译作品。

Part 1

短篇小说奖



《哺乳期的女人》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毕飞宇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哺乳期的女人》的创作灵感源于作者多年前见到一位年迈的母亲在谈及儿子时的骄傲及与一位刚生孩子的同事拥抱的感受。


故事发生在依山傍水的江南小村——断桥镇。镇上有两户人家,一户是刚生过孩子的年轻母亲惠嫂家,另一户是留守儿童旺旺家。


自小缺乏母爱的旺旺,每次看到惠嫂给孩子喂奶时都非常羡慕与神往。后来,他终于忍不住咬了惠嫂的乳房,却引起了镇上人的嘲谑与非议。


作品聚焦城市化背景下,物质的富有与情感的缺失,用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写活了一位满怀爱心的年轻母亲,也批判了商品经济对人间真情至爱的扼杀。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评价说:“《哺乳期的女人》的叙述就像剥玉米一样,把那一层层外皮揭开之后,让读者看到了内在的人性。”


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趋势,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我们总是在小处看,在大处想。

——毕飞宇



《驮水的日子》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温亚军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驮水的日子》讲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主角只有两个:上等兵和一头犟驴“黑家伙”。


荒无人烟的西部高原上,连队新买来驮水的“黑家伙”对驭手上等兵从相忌、相从、相依到相恋。


小说构筑了一个朴实无华、令人向往、给人温暖的艺术世界。故事虽然很小,但却蕴含了非常感动人的真情和非常深刻的寓意,流淌出一种奇异的美,表达出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的关系。


一篇好的小说是作者赋予了小说中的人物要表达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态度。

——温亚军



《大老郑的女人》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魏 微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大老郑的女人》讲述了一个远在他乡谋生的手艺人大老郑和与他情投意合但又没有名份的女人小章的情感生活。


大老郑和小章过着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安稳生活,直到小章真正的丈夫找上门来,揭开了小章“暗娼”的身份,最后,大老郑和小章一同被房东赶走,从此再无音讯。


作者在细微处描写人的情感变化和人情世故的变迁,把现代与古典叙事手法融为一体,层层推进,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对每个主人公都充满怜悯与温情,在叙事中有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灵活地描述出每个人物的生存精神和生命体验。


小说是以小见大,对于大时代的书写,没必要去直面、硬碰硬,绕着写就好。

——魏微



《明惠的圣诞》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邵 丽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明惠的圣诞》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进城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邵丽以女作家细腻深沉的视角聚焦女性生存及命运,记录经济大潮冲击下女性命运的跌宕起伏,向读者揭示了经济转型期的女性生存状态。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呈现乡村女性在城市中生活的卑微际遇,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书写底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邵丽擅于描写平淡生活表象下,人心中被吹皱的一池春水,努力探索人内心深处的微妙,揭示人性的复杂,以及由社会变迁和身份变化所带来的焦虑感。让读者在审视生活的同时,直抵内心,审视自我。


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奖项奖励的都不是技巧或者技术,而是作家的人文关怀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邵丽



《如果大雪封门》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徐则臣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如果大雪封门,“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小说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


全书文字质地坚实,甘冽温暖,静水深流,以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表达了作者始终探索的年轻人奋斗的主题。


写作之前我会通过调查、访问、闲聊以及查阅资料的方式去做功课。只有到了觉得八九不离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我才会动笔。

——徐则臣



Part 2

中篇小说奖



《没有语言的生活》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东 西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东西擅长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冷静客观的叙述、荒诞而富于寓意的情节,来追问人类社会终极价值,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没有语言的生活》讲述了由三个残疾人(盲人父亲王老柄,聋儿子王家宽,哑媳妇蔡玉珍)组成的一个“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的家庭,在这个加倍不正常的世界里,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故事最后,被全家人寄予厚望的健康孩子王胜利也变得沉默寡言了,“他跟瞎子、聋子和哑巴,没什么两样”。


小说折射了我们今天的一种生活状态——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也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在看似多彩的世界中,我们却在没有沟通的情景下生活。


年轻时的我,一心想写出代表作,刚开始想写一位聋哑人,透视底层民众艰难处境,但不够新颖。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把几个典型人物放在一起写,灵感来了,作品就成了。

——东西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胡学文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是一篇与众不同的关于“秘密”的小说。


乔丁出身农家,大学期间,家人四处借债也无力负担他的学费,导致乔丁走上歧路,未能毕业就身陷囹圄。出狱后,为了活下去,乔丁受尽艰辛和屈辱。“凤凰女孩”的出现,改变了乔丁的人生,从此二人行走江湖,劫富济贫,快意恩仇。几年之后,乔丁收手过上了正常日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乔丁行窃进入一间屋子,偶遇婚外情的岳母。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当平静被打破,当秘密被揭开时,人性会发出光芒,还是会沉入无边的黑暗?在《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中,胡学文满怀爱与理解,构建起一条复杂而漫长的心灵隧道,深切触摸着多重角色身份中的生存悖谬和人性的尖锐划痕。


写作没有捷径,是艰难而漫长的路。秘诀就两个字:读,写。虽然艰难,但其乐无穷。只要坚持,终有收获。

——胡学文



《世间已无陈金芳》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石一枫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世间已无陈金芳》讲述了一个“北漂女孩”的奋斗、挣扎、追求以及梦想的幻灭。


陈金芳幼时从农村转学到北京,因土气和虚荣而备受鄙视。但进入社会后,却一改以往畏葸内向的形象,变身为投资艺术品行业的成功商人。而在挥金如土、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知的秘密。


畸形的“成功哲学”,把陈金芳这样一个乡村少女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又重重地摔了下来,用书中陈金芳的话说,“我只是想活得有点人样。” 作品写出了当代被扭曲的成功哲学与“弄潮儿”的自我膨胀、迷失与沦落。


健康社会需要反思,不能说过去就过去了。作家作为专业人文工作者,应该帮社会记住教训,这样大家才会越活越好。

——石一枫



Part 3

报告文学奖



《没有掌声的征途》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江宛柳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没有掌声的征途》是记述当代中国军人命运、情感、追求的报告文学集,囊括了陆,海、空、天、战略导弹部队的各类军旅人物。


他们中有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的某集团军坦克旅长,有中国海军第一批能上天开飞机、下海驾战舰的飞行员舰长;有敢于背水决战的战略导弹部队的旅、团、营、连四级军事主官;有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牺牲在西藏高原边防线上的边防团长……


书中人物无不性格鲜明,经历奇崛,读来催人泪下、发人深思,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文学佳作。



《东方大审判》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郭晓晔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东方大审判》用犀利冷峻的笔锋描写了侵华日军战犯在面对审判的不同嘴脸。面对这些他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他们无法辩驳,只得俯首接受制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挑起残酷战争的战犯们难逃法网。东京、南京等地设立了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昔日高举红日图腾,茹毛饮血、野蛮凶残至极的东方霸主;把战火燃遍整个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地区,几乎烧焦半个地球的暴徒;在中国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无数惨绝人寰的千古罪孽,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席。


作者站在当年炙烫的废墟焦土和冷峻的法庭之间,静静地聆听历史低沉的声音,体验历史的感情,用充满激情的文笔,对此作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描述。



《西部的倾诉》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梅 洁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中国西部土地是报告文学作家关注的重点对象,那里生态环境脆弱、生存危机严重,使得西部开发政策步履艰难。


《西部的倾诉》以散文化的表达和散点透视式的结构,企望从历史、文化、教育、经济、人口、环境、宗教等多侧面揭示一个人类生存的怪圈——贫困带来教育缺失,教育缺失导致野蛮与蒙昧,野蛮与蒙昧又引发人口急剧增加,大量低素质人口降生在资源有限的土地上,从而使生存环境遭到根本性的破坏,而环境被破坏使得他们更加贫困。


作品感情充沛,文字清丽,字里行间溢满了对西部的美好愿景。



《宝山》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李春雷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宝山》以宝钢建设生产工程为中心,展示了这个庞大的创业人群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自我觉醒,自我成熟,自我壮大的过程。


宝钢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以及国人的生产、生活、生存提供了最优质的工业原材料,它实实在在是一座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的宝山。


作品气势宏大,视野宽阔,思想深邃,文笔精美,不仅再现了宝钢惊天动地的创业经历,而且深入反思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透视了国人从传统工业心理到现代化意识的艰难嬗变过程,并揭示出了中国国企突出重围的契机和出路,给人一种深层次的震撼和感悟,堪称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部史诗性的佳作。



《震中在人心》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李鸣生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鸣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住灾篷、爬深山、进坟场、探医院,行程上万公里,经历了十多次山洪爆发和上百次大小余震,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采访了数百个灾民和救援者,创作了这部记述“5·12”汶川大地震的长篇摄影报告文学。


全书深刻地揭示了汶川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实地发掘了地震现场和精神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


李鸣生以作家、军人、家乡人的三重身份,真实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铸人心、人性、人情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同时对大地震中闪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人性光芒,作了生动、感人的文学呈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索。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关仁山 著



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唐山,汶川,中国版图上两个距离遥远并无太多交集的地方,却因为共同经历了“强震”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是关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各种人物,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


关仁山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有着切肤的体会与感受。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深入一线,直面灾情,展开独特的视角,从唐山到汶川,跨越整整32年的时空,记录下了这段感天动地的特殊日子,完成了这部抗震精神的挖掘与重塑的作品!




新语听书访问方式:


1.微信H5版: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授权链接访问;


2.小程序版:微信搜索“新语有声”小程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3.网页版:打开网址www.xinyulib.com.cn,通过读者证账号/密码登录访问;


4.APP版: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新语听书”APP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温馨提示:成都图书馆及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放时间为周日、周二至周四9:00-22:00(每周一例行闭馆),周五、周六及法定节假日9:00-23:00(法定节假日最后一天开放至22:00)。成都图书馆全国首创社保卡作为读者证,所有已激活成都市社保卡(人社功能)的持卡人都是成都图书馆的有效读者,可免注册免押金使用成都数字图书馆资源。成都图书馆目前已开通“喜阅到家”图书网借服务平台,可点击“我的图书馆”选择“喜阅到家”体验服务。成都图书馆与您相伴,阅读在身边!



更多成都市精彩文旅活动可关注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成都图书馆喜阅
成都图书馆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