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与三五好友相约一起寻找“小时候的味道”;走亲访友,带上土特产作为伴手礼;假期返程之际,父母在行李箱里塞满家乡特产……人们在土特产中感受家的味道,也在其中品味浓浓乡愁。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突泉县紫皮蒜加工创业产业园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蒜香扑面而来,伴随着机器轰鸣,一颗颗大蒜被卷入机器前端的输送装置,经过分瓣、脱皮、筛选,一番操作后,一瓣瓣蒜米被清洗得“白白胖胖”,品相喜人。在紫皮蒜精细包装区,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蒜头,挑选优质的紫皮蒜打包装箱。
“以前都要去外面打工,自从有了这个加工厂,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而且这个活也不累,就是给紫皮蒜包装,真是太好了。”太平乡五星村村民高云雨说。
突泉县种植的紫皮蒜因其蒜瓣肥大、汁多、辛辣气味浓郁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2024年初,突泉县整合资金1954万元打造紫皮蒜加工创业产业园,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消毒车间、冷藏库、保鲜库、产品展厅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大蒜精深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目前已生产黑蒜10吨、蒜米10吨,冷藏保鲜库现储存蒜米原材料30吨、本地紫皮蒜20吨、独头蒜10吨。
“目前可以加工蒜米和黑蒜,同时对大蒜进行精包装,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蒜米1吨,加工好的大蒜会销售到本地商超和周边省市,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从做精产品研发、优化安全管理、推进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起,让我们的土特产品,走出突泉、走出兴安盟、走遍全国。”突泉县紫皮蒜加工创业产业园负责人冯刚说。
随着消费者对“吃好”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便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在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内,一个个羊肚菌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整齐排列。趁着晴好天气,技术员正有序的为菌菇大棚通风,查看羊肚菌长势情况。
“10月份正式投产,根据建设进度目前总共种植6栋大棚,分三批种植,种植面积20多亩,现在正处于出菇期,预计在12月底进行采收。”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技术员廖道成说。
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建于2024年,占地面积145.78亩,大棚利用水幕循环控温技术,采用双层棉被结构设计,有效提升大棚控温能力,实现冬暖夏凉,冬季夜间室温可保持在10℃以上,比传统温室进光增加30%,实现了控温、调光、通风、水循环等全流程智能控制,既提高了棚内羊肚菌种植质量,也有利于节约用工成本。
“因为这个大棚是专门为种植食用菌设计的,保温、控温技术特别好,预计每亩产量均在1000斤以上。”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技术员廖道成说。
“兴安产 安心选”。2024年,突泉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特有资源,以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为目标,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打造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推得开、影响深远的突泉特色产品品牌。突泉县还借助中国气象局帮扶、京蒙协作有利契机,深入推进突泉县名优特产品进京登堂、入企到户,不断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并新建了突泉县紫皮蒜加工创业产业园、突泉县曙光食用菌产业园、奶制品加工车间、六户农特产品加工创业园等规模化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更好的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描绘了“土特产”发展新蓝图。
紫皮蒜、绿豆米、干豆腐、鲜食玉米……每一份土特产背后都是一个产业。当前,突泉县正积极探索做好“土特产”文章,努力在扩数量、增产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竞争力,将更多优质农产品送往百姓餐桌,让更多家乡“土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县融媒体中心/张佳
责任编辑/猛赫
编辑/崔悦
一审/猛赫 二审/陈丽红 三审/王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