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搞钱的套路越来越多了。
这不最近央视曝光了美容机构“先享后付”的服务陷阱。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入了一家连锁的皮肤管理机构消费。
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她先是被店员夸大皮肤问题,紧接着在其一番诱导下迷迷糊糊的签约了几千元的“先享后付”项目。
在签约过程中,服务人员一直试图拿走记者的手机强行操作。
生怕晚一步,记者就会寻思过味儿来。
眼看着记者警觉的不松手,这名自称“经理”的人干脆起身,直接在记者手机上完成了操作。
边操作,还边强调她们全程录像录音。
最终在其监视下,记者签署了一份内容极不真实的《服务确认书》。
为什么说“不真实”呢?
明明全程都是这名店员“诱导”记者下单,甚至亲自操作的,但确认书中“诱导消费”一栏却勾选了“没有”。
好家伙,这是作假也不背着“消费者”啊?
然而事情到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千万别只看“先享”的诱惑,小心“后付”的大坑。
因为就在几天后,当记者以离开本地为由要求退款时,却遭到了对方拒绝。
商家先是告诉记者,可以异地转诊。
之后看出记者退款的心意已决,她又摆出了“到店退款”的要求。
什么意思?
明明是“先享后付”,既然“享”的不满意,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退款?
难道她就不怕记者真的到店退款或者投诉吗?
而这些商家赌的就是概率。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会较真。
这些奸商也是看准了有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会自认倒霉,所以才会在消费者要求退款时,层层加码。
而不止是线下店,线上平台被这个套路坑的人也很多。
很多人说,自己在网购时稍不注意就“0元”下单了。
而整个过程甚至“丝滑”到不用刷脸输密码。
这找谁说理去?
你只是想单纯的购一次物,可轻轻一点,却被隐性费用、自动续订、信息泄露等一连串的套路整蒙圈了。
但这些“坑”真的是“先享后付”的锅吗?
有句老话叫“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虽然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先享后付”目前还存在着监管滞后的问题,可初衷是好的。
作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一种消费支付协议,“先用后付”可以让消费者通过承诺预消费来换取相关的优惠。
对于消费者来说,降低了消费门槛,获得了无偿试用的机会。对商家来说,减少了被退换货的风险和麻烦。
其本意也是想让大家先体验再付钱,让卖家和买家都减轻负担。
但坏就坏在有些不良商家,拿它当陷阱坑消费者的钱。
就像前面的案例中,当消费者对服务提出不满、想终止履约时,被商家各种刁难拒绝。
而更甚者还会要求消费者交违约金,否则就不予解约,让消费者一直被扣费。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一开始不贪便宜不就不会上当了?
真的是这样吗?
正如大部分人所说,很多情况下这种隐形服务是默认的。
消费者没有选择机会,往往是在消费完之后才发现使用了“先用后付”。
关键不是所有的“先用后付”价格都低于“先付后用”。
你还能说大家上当是因为贪小便宜吗?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贪不贪心的问题。
而如果硬说谁贪心,也是服务平台或商家贪心。
无良商家的底线到底有多低?
恐怕就是这种“坑”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而除了“先用后付”,还有“以小博大”式套路。
你一定看到过这种价值1.9元的各种体验广告。
有人说,他花1.9报的网课,第一天看了半个小时的广告。
还有人说,入门1块9,消费8千8。
这不就是线下那种低价旅游团的常规操作吗?
先用低价吸引你上车,然后到了景点再集中宰割。
当然,这种和旅游团还不一样,他们无孔不入,稍有不慎,就被钻了空子。
因为他们骗的群体不止是“游客”,而是所有人。
骗人的地点也不局限于景区,而是整个触手可及的互联网。
所以,连年轻人都搞不明白的套路,你觉得老年人会逃得过吗?
归根结底,很多事情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性。
大家需要防范的从来不是“先用后付”等服务,而是强制用“先用后付”噱头骗人的奸商们。
大家需要提防的从来不是“知识付费”等产品,而是打着低价旗号诱骗消费的“假学者”。
若发现自己被骗,不要认怂,必须把埋伏在隐秘角落的“恶”,暴露在阳光下。
毕竟坏人不会因为好人的退缩而收手,他们只会因惩罚的严苛而恐惧。
最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用“好处”吸引你的,背后往往可能藏着陷阱,必须要提高警惕。
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命运把一切馈赠都标好了价格。
今日推荐
今日推荐:一年只卖一季,用勺挖着吃的梨,到底有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