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另外,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累计4万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
在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推动下,近一段时间多地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并在披露文件中明确了“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用途。11月15日,河南省发行再融资专项债,首次明确提出募集资金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此后,大连、贵州、江苏、青岛等多个省市陆续披露,计划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据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8日批准有关议案后,财政部11月9日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指导督促地方抓紧履行法定程序,稳妥做好发行工作,妥善安排债券资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财政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锣密鼓组织落实,加强对地方的政策指导,用好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更好发挥增量政策效应。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加快政策落实落地。
多地率先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11月12日,河南打响以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第一枪”。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2024年河南省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十一期)-2024年河南省政府专项债券(五十七期)发行总额318.1690亿元,期限10年,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债券已于11月15日完成招标。
随后,青岛、江苏、贵州和大连等省市也相继发布再融资专项债券披露文件。其中,青岛市将于11月22日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计划发行规模142亿元,募集资金拟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江苏计划于11月22日发行总额1200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另外,贵州也计划于11月22日发行三期共计476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大连拟累计发行规模为104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发行时点以及募集资金用途,近期多地发行或拟发的再融资专项债是地方对财政部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举措的快速响应和落实。
据财政部透露,此次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安排,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11月8日人大常委会批准了6万亿元调增限额用于化债,11月15日就发行首笔债券,说明债务置换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比较充分,而且置换隐性债务本身也比项目建设更容易快速形成支出,因此年内发行2万亿元可期。”平安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璐表示。
冯琳表示,事实上,此前已有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发行,即特殊再融资债。不过,特殊再融资债的募集资金用途主要表述为“偿还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而非直接表述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大幅减轻地方债务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省市披露的信用评级报告中提到了各地政府债务情况。以江苏为例,经过近几年存量政府债务置换,目前江苏省政府债务余额中绝大部分为地方政府债券形式,全省政府债务主要分布于市、县级政府。未来几年江苏省债务不存在集中到期情况,债务期限结构较合理。江苏省政府债务率处在绿色区间内,低于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近期透露,2023年末,经过逐个项目甄别、逐级审核上报,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考虑到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按原合同偿还,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
“这一化债举措能有效缓和近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隐债偿债压力。同时也意味着,在2024年至2026年,每年地方政府可腾挪出约2.8万亿元的化债资金,用于稳增长和巩固‘三保’,化债力度相比以往显著增强。”冯琳表示。
上述化债举措不仅是一项防风险的政策,更是一项增强发展动能的政策。“10万亿元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元债务自然到期,5年内将化解12万亿元隐性债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大大减轻,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
当前各省市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业内较为关注6万亿元债务限额在各省市之间将如何分配。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从政策表述上看,存量隐债规模越大的省份,分配的债务限额越多,相应置换隐债规模越大,成本压降效果更显著,债务压力缓释效果也更明显。以各省按照存量城投债规模加权后的票面利率替代存量隐债债务成本,保守估计,全国平均债务成本可压降约66BP,其中贵州、黑龙江成本压降均在200BP以上。《都市房产报道》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丨金融时报
编辑丨杨青
找到我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
请发至邮箱:dsfcbd@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都市房产报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