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盅盘,传承的华章

文化   心灵鸡汤   2024-09-09 21:06   海南  


















在祖国南端那片碧海蓝天相拥的海南岛上,有一种古老而迷人的民间舞蹈——盅盘舞,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璀璨光芒,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光彩夺目,令人心醉神迷。


盅盘舞起源于元末明初,其诞生之初,旨在纪念冼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冼夫人的功绩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历史长河中傲然屹立,她的精神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而盅盘舞,正是人们对她深切敬意与怀念的生动展现。这一舞蹈广泛流传于文昌、海口、澄迈、琼海、屯昌、定安等地,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恰似一首经久不衰的古老歌谣,韵味绵长。


文昌各地的冼夫人庙碑刻,犹如岁月的忠实见证者,默默诉说着盅盘舞的往昔故事。每年二月初九至十二日“闹军坡”时,盅盘舞的旋律便会在这片土地上激昂奏响。“闹军坡”这一习俗早在明代就已落地生根,文昌、琼山地区流传的民谣:“二月初九军坡期,军鼓咚咚响通天,奏起八音打盅盘,舞狮做戏万人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热闹非凡、万人空巷的盛大场景,人们沉浸于这欢快的氛围中,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盅盘舞,因舞蹈者手持日常生活中的瓷盅、瓷盘(碟)、箸(筷子)、调羹(匙)相互敲击而舞得名,也被形象地称作“打盅盘”。当这些寻常的餐具在舞者灵动的手中化作充满灵性的乐器,敲击出清脆悦耳、动人心弦的节奏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美妙的旋律所吸引,沉醉其中。此外,盅盘舞融入“八音”之后,以“八音”器乐作为伴奏,故而又有“八音舞”之称。“八音”的融入,恰似为这一舞蹈注入了鲜活的灵魂,使其更具魅力与韵味。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文昌的盅盘舞在海南民间舞蹈的广阔天地中独领风骚,以其独特魅力深受民众喜爱,成功入选“非遗”省级名录,实至名归。早期,盅盘舞通常只在每年的“军坡节”期间惊艳登场,那是属于人们的盛大节日,充满欢乐与期待。然而,随着时光的缓缓流淌,社会的不断变迁,盅盘舞逐渐演变为实用型的“贺喜舞”,不再局限于特定节日。无论是岁时节令的喜庆时刻、亲朋好友的欢聚宴会,还是祝寿庆生的温馨场景、店铺开张的热闹瞬间、举行庙会的欢乐氛围,都能目睹盅盘舞的曼妙身姿。它如同一位喜庆的使者,为每一个重要时刻增添欢乐祥和的氛围,并一直传承至今,从未间断。


在文昌盅盘舞的绚丽舞台上,表演者分为生、旦、丑三个角色,他们用灵动的舞姿和精彩绝伦的表演,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的缤纷世界。通常,这些表演者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纯真的笑容和灵动的身姿,为舞蹈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生角饰演金童(或新郎),手执筷子敲击瓷盘(碟),那清脆的敲击声仿佛是生命的欢歌,激昂而充满活力。旦角饰演玉女(或新娘),双手各持叠置的瓷盅、调羹(匙),相互敲击,伴着清脆悦耳的节奏翩翩起舞,犹如仙子降临凡间,轻盈优美,令人陶醉。而丑角则头戴面具,手拿彩扇,在生、旦之间穿梭,动作诙谐有趣,为整个表演增添了诸多欢乐和笑声。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故事,让观众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难以自拔。整个表演场面热烈欢快,充满喜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



春节期间,海南的不少村庄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送灯”活动成为人们期待的盛事,而盅盘舞队的到来更是为这一活动增添了无尽的欢乐。盅盘舞队走家串户,挨家挨户“打盅盘”。每到一户,主人都会热情地放鞭炮、上茶迎接,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热气腾腾的茶水,无不传递着主人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演结束时,演员们总会齐声高喊“恭喜发财,发财、发丁”,送上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的美好祝愿。主人则会喜笑颜开,奉送红封致谢。此时,盅盘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温暖桥梁,传递着浓浓的温情与祝福,让人心头暖意融融。


“军坡”庙会表演的盅盘舞则更为壮观,共有8名角色登台。生角头戴插有翎毛的软罗帽,气质高雅,举手投足间尽显风姿绰约。旦角头系蝴蝶饰物,雍容华贵,动作细腻柔媚,宛如花朵绽放,美不胜收。两名小丑头戴旧式“地主帽”,手拿羽扇,动作滑稽诙谐,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还有两对金童玉女,手拿汤勺和瓷盅,天真无邪,他们的纯真可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这样的一场盅盘舞一般分为五幕,每一幕都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幕,土地公土地婆出场,行三跪九拜礼,祭拜冼太夫人,并向观众送上诚挚的祝福。他们的动作庄重而虔诚,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美好的愿景,让人沉浸在历史的厚重与神秘之中。第二幕,两位年轻女子身着华丽的戏服挑花篮,款款而来,深情赞颂冼夫人。她们的身姿婀娜多姿,舞步轻盈曼妙,用优美的动作表达着对冼夫人的敬仰和赞美,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展开。第三幕,多名童子登场,拳打脚踢,威风凛凛,以此展现冼夫人带兵打仗、战无不胜的英姿。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充满活力与激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目睹冼夫人当年的英勇风采,心潮澎湃。第四幕,四对男女角色一同亮相,以盅盘舞独特的舞蹈形式歌颂冼夫人的丰功伟绩,是整场舞蹈的压轴大戏。他们配合默契,舞姿优美,将舞蹈推向高潮,让观众沉浸在对冼夫人的崇敬和赞美之中,如痴如醉。第五幕,财神爷、神童、金童玉女悉数登台,打鼓敲锣击盘,把“金银财宝”等礼物送给观众。这一刻,整个舞台充满欢乐和祝福,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心中充满希望和期待。


1953年,是盅盘舞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昌的陈玉英与林尤勤老师通力合作,结合文昌的乡土人文,将民间盅盘舞艺术提炼成舞台表演舞蹈。他们从县城小学精心挑选出李新盈、陈礼存、李桂颜、谢丽英、李桂娥、谢丽花等六位少先队员作为演员,代表广东省民族舞蹈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表演时,六人同时登台,手执瓷盘(碟)、瓷盅、箸(筷子)、调羹(匙)相互敲击而舞。他们的精彩表演,使舞蹈的主题表现力更为丰富,喜庆欢快的气氛愈发浓厚,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有幸被选拔到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表演,引起了轰动。此时,盅盘舞不仅仅是海南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瞩目的艺术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2005年,文昌盅盘舞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的高度肯定。林尤勤、伍敏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曾经参演的几位小演员后来都被招入海南歌舞团,踏上舞蹈艺术表演之路,为海南舞蹈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李新盈,后来成为国家芭蕾舞著名演员、国家舞剧团副团长,1964年参加中央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并出演小庞。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盅盘舞艺术滋养和培育的结果,彰显了盅盘舞的深厚艺术底蕴和强大的育人力量。


盅盘舞,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传承和发展。它是海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我们共同期许,盅盘舞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与美好,谱写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符永涛,海南文昌人,中国民族史研究会会员,职业编辑,曾在《人民日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几十篇文章,其中《如何开发海南旅游饮食文化》在巜海南日报》发表并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侬是会文人,版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只为学习交流。如图片、视频涉及版权、肖像、隐私,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谢谢!

邀请函

乡亲们,朋友们,侬是会文人征稿活动得到了你们的支持,踊跃投稿,内容广泛,深受读者喜欢,活动开展八年来,收到作品1800多篇,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小编在此深表感谢!

今天,征稿活动一如既往开展,希望您把您心中的乡音习俗、历史故事、家乡风情、敬老爱幼事迹、创业经历、学生优秀作文、孩童校园往事等即将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陈年往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13976361888@163.com





星 月 菩 提

星月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加上您的细心呵护和耐心盘玩,最后变得美轮美奂,让人无法自拔。这种美是需要功夫和时间的,所以文玩最忌急功近利,静下心来静静盘玩,感受着它的变化,磨练自己的性格,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

更多的会文星月菩提佛珠资讯,业内行情,文玩趋势,欢迎关注会文网了解。




文昌市会文佛珠协会

本会是覆盖文昌市会文镇佛珠行业的协会,主要是由会文镇辖区内从事佛珠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单位、个体户、相关机构及知名人士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本会宗旨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风尚,贯彻行业相关政策,进行行业管理,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搞好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调职能,为推动和振兴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佛珠行业服务。

侬是会文人
侬是会文人,侬讲家乡故事。爱上会文,从阅读侬是会文人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