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
以传统文化滋养城市文明
在长春文庙的三进院落里,有一块唯一能够容纳百名市民的空地,这里就是《国学大讲堂》最初的授课地点。从2005年起,每到星期六,这片“露天讲坛”里,挂在树上的扩音器都会如期传出“国学之音”,夏不避雨,冬不畏寒。
2005年是负责人王洪源上任的第二年,这一年秋天,来长春文庙参观、游览的人越来越少。 一天,王洪源在办公室里漫无目的地浏览着互联网网页,忽然,一则山东国际孔子文化节举办全球联合“祭孔”的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
“祭孔”,曾经是文庙里最盛大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据史料记载,当时,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并按岁时祭祀。
祭孔由此开始……
当时,王洪源意识到,“全球联合祭孔”的活动对于长春文庙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她当即联系了活动组委会和中央电视台,请求一同参与这次盛大的祭孔活动。但长春文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文庙,显然不在活动组织者的考虑范围内。没办法,王洪源只能一遍一遍地打电话沟通,介绍长春文庙。
终于,活动组织者被王洪源的执着所打动,在逐渐了解了长春文庙的想法后,决定在“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上,给长春文庙一次亮相的机会。
活动举行当天,有三家文庙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长春文庙独占鳌头。在长春文庙,前来参加祭孔典礼的人们,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此后,长春文庙每年都会参加全球性的“祭孔”活动。
当年年末,在长春文庙成功参与全球祭孔大典的契机下,《国学大讲堂》应运而生。
虽然讲座是在室外,条件有些艰苦,但没有抵挡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热情,每一期的《国学大讲堂》都是座无虚席。听众上至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四五岁的懵懂孩童,“老少皆宜”。一张塑料凳、一把遮阳伞几乎是女性听众们在“国学大讲堂”的标准装备,男性听众相对简单许多,只要能听到老师讲课,处处皆可坐。讲座的内容既有《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也有老子、孟子、岳飞等历史名人的传记故事,更有中国古汉字、传统礼制等内容。
“国学大讲堂”是全国第一个公益性国学讲座,20年来,吴光、于丹、郭永进、邓立光、许兆昌、曹胜高、金海峰、于天罡、高长山等一大批学者先后成为这里的授课“老师”,他们以渊博的国学知识、耐人寻味的故事,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如今,大讲堂已累计举办讲座一千多期,受益市民达5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知识的滋养,遨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润物无声的提升着市民的国学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长春文庙,坐落于长春亚泰大街与东天街交会,是长春市内仅存的四座百年以上的古建筑之一。关于长春文庙的修建始末,历史资料几乎没有记载,只在《长春县志》“学宫”一条中记叙:“长春府学在城内东二道街路北。同治十一年,绅士朱琛等捐建。”文中的“长春府学”指的就是长春文庙,“东二街路北”则是今天的南关区东天街。关于长春文庙的格局,《长春县志》中写到:“捐建大成殿三间,东西庑各三楹,泮池、棂星门、斋舍、照墙,如制。”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长春文庙内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孔典礼。
1924年(民国十三年),长春县知事赵鹏第呈送给上级的公文,其中这样描述当时的长春文庙:“风雨摧残,土木衰朽。正殿及两廊均行穿漏,四周垣墉,半多倾颓,倘再历风霜,势必变为丘墟。”为了修缮长春文庙,财政并不富裕的长春县发起了一次募捐,捐款花名册的首位写着张作霖的名字。那一年,张作霖49岁,听闻长春重修文庙的消息后,他以个人名义捐资5000大洋。从捐款花名册上看,此次重修文庙得到了长春乃至东北各界的大力支持。
修缮一新的长春文庙,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长春学子再次聚集在这里,膜拜圣贤……
此后,长春文庙虽然又经历了几次维修,但中心区域的建筑群都是源于1924年的这次重修工程……
2008年,在孔子诞辰2559周年的日子里,长春文庙文昌阁复建竣工。在文昌阁的一楼报告厅,《国学大讲堂》搬进新家后的第一讲也如期而至。坐在文昌阁里听《国学大讲堂》,这是很多人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2012年,这座已经有着140年历史的建筑群,迎来了自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整修、扩建工程。扩建后的文庙主体建筑群,与文庙小学、杏坛广场、孔子书院等建筑共同组建成“长春孔子文化园”,并24小时对市民开放。
深深庭院里,这些安静、宁和的百年建筑,如同是长春文庙凝固的历史。人们喜欢这里,喜欢凝望这片氤氲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庄园,而身处于国学复兴时代的长春文庙也在坚守着文脉相袭的重任,将中华民族延绵千年不绝的传统文化精髓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