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伟大转折留下历史荣光,激励着当地改革者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遵义市的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居民的看病就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居民在家门口有了实实在在的“医”靠。
村卫生室升级了
上午10时许,遵义市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的严光乾干完家里的活儿,慢悠悠地向苍龙街道卫生院水塘分院走去,一路上不断和村民打着招呼。
一切都是为了方便群众
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不便依然是导致山区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因素。为此,遵义市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选择部分覆盖人口多、人员相对集中、群众看病就医远的农村,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延伸服务点)。今年,遵义市规划建成乡镇卫生院分院20个,并将其列入遵义市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
仁怀市喜头镇卫生院共和分院今年7月31日投入使用。对共和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子的群众来说,能在家门口住院治疗,省去了很多麻烦。
共和村同样地处山区,虽然距离喜头镇只有15公里,但没有公共交通,村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到镇上看病就医只能乘坐私人运营的车辆,单程要15元。在共和村周边更远的卫星村,村民出门的路费更贵。
共和分院办公室主任孟付郎介绍,共和分院自投入运行以来,截至10月底,已接诊门诊患者3279人次、住院患者近252人次。据测算,已为当地老百姓节约外出就医成本13.6万元。
在孟付郎看来,共和分院的成立,给老百姓带来的方便是全方位的。
“全自动生化仪、彩色B超机等设备都是新购置的,与卫生院的一模一样,我们这里的DR机甚至比卫生院的还先进。原来的村卫生室有4名村医,分院成立后一共配备了9名村医,其中1名是大学生村医。每个月,卫生院还会派1名高年资医生和1名护士到分院轮转,确保就诊患者得到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患者做完检查后,影像资料会同步传到遵义市的医疗共享平台,还会给患者提供一个二维码。无论是去遵义市还是去其他地方看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原始影像资料,不用再重复检查。”孟付郎说,“除了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共和分院的成立,也为公共卫生服务带来质的改变。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人不愿去镇上进行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现在设备、人员都有了,我们正在跟政府协调用地,计划在分院设立冷藏库。到时候,这些服务都可以由分院提供,公卫服务将进一步落地。”
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仁怀市山区群众看病就医的变化,是遵义市几十年来农村医疗卫生变迁的一个缩影。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也助推更多患者留在基层。2023年,遵义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3.08%,25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诊疗人次为892.8万,同比增长17.52%。
记者手记
蜿蜒山路阻碍不了健康直达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贵州省气候地理环境的写照。在去往两家卫生院分院的路上,车子顺着山路忽上忽下,每三五十米就是一个拐弯,几乎没有一段超过百米的直线道路。有时候,车子行驶很久,还未翻过一个山头。可以想象,当地村民走出这片大山有多难;也可以想象,当地村民对医疗服务优质可及的期盼有多么强烈。
在喜头镇卫生院共和分院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一名83岁的老奶奶,她因胆结石复发在共和分院住院治疗。老奶奶一辈子最远只到过镇上,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群山阻拦了太多人的脚步,但不妨碍当地党委、政府把健康服务直接送到他们身边。
提起共和分院成立带来的变化,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说:“感谢医生!医生技术好,对老年人态度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