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揽翠,水涵青,长者悠然自适,青年奋发图强;漫步乡村,只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已成现实;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在乡间随处可见。这就是蓬勃发展的宁乡。
新时代,新征程,宁乡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边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幸福宁乡”,一边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宁乡,是闻名遐迩的农业大县,勤劳的宁乡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开辟了一片片优质水稻田。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宁乡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乡为了多种粮、多产粮,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夯牢粮食安全基石,深化“农田三变”工作,积极引导“小户变大户”,着力推进“小田变大田”,全力落实“一般变高标”。全市锚定“到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优先粮食主产区,延续投融资创新模式,变分散建设为集中连片打造,2023年以来,全面完成了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沟渠174处、小型机埠53座、小型闸坝46个小农水项目。投融资创新工作做法获农业农村部典型推介,入选长沙市十大改革创新案例。
一年来,全市聚焦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发展更加迅速,种粮农民积极性大幅提升,5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达2661户,种收粮食160.6万亩,产量73.6万吨,居全省之首。86%的种粮大户均添置了大型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农用车、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插秧、施肥、割稻、脱粒、秸秆粉碎、装车、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荣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嘉奖。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宁乡乘势而上,勠力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新产业,用好资源禀赋,做强特色品牌,完善资金、技术、特色农业保险等扶持措施,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让广大农民尝到甜头、致富更有奔头。
各乡镇在产业发展上大胆创新,深化三变,立足本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富农产品。青山桥镇发展黄桃、蔬菜、食用菌等种植业效益初显;龙田镇的黑山羊、散养家禽等养殖业规模初具;喻家坳乡的栀子、大成桥镇的香芋、黄材镇的辣椒、灰汤镇的贡鸭、老粮仓镇的蛋鸡、回龙铺镇的稻鱼轮作等现代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后劲十足;资福镇、双凫铺镇、喻家坳乡将油茶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乡村振兴的示范产业和油茶文旅的“样板工程”;双江口镇左家山村的蜜橘甘甜可口引来无数游客采摘;巷子口镇的黄桃、坝塘镇的猕猴桃、金洲镇关山的葡萄等各类水果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在奋进农业强市的道路上,沩山乡成功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估,获得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辣椒)集群项目支持。举办了中国·沩山第六届茶旅文化节、第五届长沙·宁乡栀子旅游推介等系列农文旅活动。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成3000亩香芋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和10000亩辣椒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项目,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加工及预制菜加工原材料供应基地15个。种植基地全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全部实行保底收购。高水平建设花猪、茶叶、奶业、香芋、生态米、腊制品、红薯粉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今年,宁乡市被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评选为“十大湘菜名县”。“宁乡花猪”荣获2023年度“湖南名品”称号。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预计总产值690亿元,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国家、省、长沙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7家,稳居长沙市第一。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3%。
多年来,宁乡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土特产不只是“米袋子”“菜篮子”,更变成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和“三产融合”发展的支点,结合主题节会、电商平台等,建立“线上+线下”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全国百强县中,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分别排名第15、第16、第19,均前进1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要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必须依靠有情怀有担当的能人和敢闯敢干敢创新的年轻人。宁乡市委、市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大力推动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工作,持续推进返乡创业“归宁工程”,建立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持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切实做到聚一堂能人、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
今年元月至11月,宁乡新增返乡创业人数5250人,实现新增农业主体投资2.62亿元。新增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80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8家,创评省级示范农场10家、市级示范农场30家。新认定职业农民45人,乡村工匠9人,创建乡村名匠工作室1家。全年开展科技助农、“村播”培训等20余场次,培训学员3000余人,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稳步提升,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产业青年“领头雁”,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追、“雏雁”培优、“归雁”回引的良好局面。
随着“村播”、电商的加入,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打开了“新销路”;农家屋场成了直播间,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主播,就业创业有了“新天地”。通过开展网销“一县一特”品牌打造,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沩山毛尖”“宁乡花猪”“灰汤贡鸭”“沙田包子”“宁乡桅子”“龙田扎肉”等品牌的内涵和网销力度。组织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培训,全市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产品122个。其中,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30个,地理标志2个。电商农特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网络零售额达3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6亿元,打通了山区农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