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先生
文 | 鹿呦呦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前几天,我抽空去看了最近很火的电影《好东西》,结束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特别是妈妈王铁梅和王茉莉的日常,有太多让我热泪盈眶的细节。
当妈妈被网暴时,同学也来嘲笑王茉莉,她非但没有觉得丢脸,反倒心疼地安慰妈妈:
你已经是个那么好的妈妈了,他们还会骂你,为什么?
简简单单一句话,击中了多少当妈的心。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心疼自己、体贴自己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辛苦付出,却换不来孩子一点关心和感恩。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决定他后来往哪走。”
父母在教育的土壤里播下了什么种子,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换句话说,你养的孩子会不会心疼你,其实在你的教育上就能看出来。
01
前些天回老家,邻居王阿姨泣不成声跟我们控诉,她宝贝了20多年的孩子,简直就是“白眼狼”。
他们家有5个孩子,前面4个儿子,全家上下自然最宠溺小女儿:
有好吃好喝的第一个想到她,她一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全家人都会满足她;
阿姨自己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舍得穿,却给孩子买上千元的护肤品;
二老白天上班,晚上送外卖,小女儿想出国留学他们挨家挨户凑钱……
都说女儿要富养,没想到一顿操作却惯出她一身毛病,女儿工作之后也很少回家。
今年春节回来,王阿姨刚好生病了,高烧不退,结果小女儿视若无睹,还一个劲催着要吃饭。
就连老伴中风住院,女儿居然也不回来看一眼,这下老两口心彻底凉透了。
我能理解。作为父母,我们并不在乎孩子赚多少钱,也不奢求孩子的回报,唯独担心教育不好他们。
不成想,父母过度卑微的溺爱,终究会养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在美国机场滞留了三天三夜。
据了解,老人是单亲妈妈,含辛茹苦拉扯女儿和外孙女并送出国留学,甚至不惜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
后来老人随女儿移民美国,却遭到美国女婿的嫌弃,女儿孙女也很冷漠。
更过分的是,他们给老人买了6号的机票回国,却提前三天把老人送到了机场。
这场景,任谁看了都心寒!
一边是拼命付出的父母,一边是不断索取的子女,这种畸形亲子关系,最终会把自己一点点推向万丈深渊。
想让孩子学得尊重与爱,懂得心疼他人,那么父母一定要改掉无条件溺爱孩子的习惯。
孩子的需求,有时候要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而不是父母的一味牺牲和无限给予。
父母把自己的分量放在孩子的心里,他才能永远感受到父母沉甸甸的爱。
02
经常见到这样的父母:
他们觉得,小孩子的主线任务是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于是,自己日以继夜埋头苦干,却不敢打扰孩子一分,甚至连家务也不舍得让孩子干。
有位育儿专家在节目里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开出租车维持生计的单亲妈妈,却有一个沉迷打游戏的儿子。
妈妈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吃了上顿忘了下顿,而儿子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也不爱学习,整天在网吧里混混度日。
为了让孩子改邪归正,妈妈甚至在网上找人支招,谁要是帮她儿子戒掉网瘾,就悬赏一万块钱!
有人就建议她,多陪陪孩子,最好是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拉活。
妈妈照做了,不管刮风下雨都带着孩子出车,这也是孩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妈妈在外面这么辛苦。
没多久,孩子就主动提出回学校上学,并承诺:“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让妈妈过得好一点!”
当父母一次又一次拒绝孩子淋雨时,无形中也在剥夺孩子懂事并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很难学会如何爱人。
正如作家毕淑敏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网络上流传着一张12年前的父子合照。
照片里的人叫冉光辉,是山城棒棒军专门给人搬运货物。
那时候的每一天,他都是这样一手扶着肩上扛着的重货,一手牵着年幼的儿子。
从小目睹父亲的艰辛,儿子也很争气,从小学习就名列前茅,还是班里的班长和历史课代表。
12年后的他,在学习之外,经常过来抢着帮爸爸扛货。
他说:“我多做一点,爸爸就能少辛苦一些。”
你看,孩子的幸福感来源,其实并不只是获取,还可能是付出。
父母爱孩子,首先就要让他们了解并参与父母的生活。
亲子关系变得融洽,父母和子女都能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这件事才能真正存在。
当父母试着放开手,孩子有机会在生活的训练场摸爬滚打,他就能懂得生活的意义。
并从中建立起同理心和责任感,也会在付出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信。
03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下面汇集了2.2万条回答。
其中有个网友这么说:
每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总是被否定:“这有什么用?有这时间不如多看会书。”
每一次渴望关注都会被敷衍、忽视甚至是指责:“烦不烦,没看见我在忙吗?”“自己玩去。”
每一次不小心犯错都有无休止的唠叨:“怎么又打碎一碗,吃饭不要玩手机,不要一直看电视,早就跟你说过嘛......”
经常性不被理解,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开始选择性的和父母交流,最终无话可说。
要知道,孩子们的感受,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过。
所以长大后,他们不是不想心疼父母,而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去爱。
反观《好东西》里,在上海的鸡娃大军中,王铁梅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尊重女儿的天性和兴趣,给足了她安全感。
王茉莉不想学乐器,只想当观众,王铁梅跟她说:当观众也挺好的呀!
茉莉喜欢涂鸦,她从来不限制女儿在墙上乱涂乱画,夸她你比米开朗基罗还厉害;
写不出作文胡编乱造,她没有一顿臭骂,而是询问孩子原因,告诉她可以不写但是不能说谎。
在关键的一次上台表演,所有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帮助茉莉,没想到在临上台前,茉莉怵了,躲在柜子里不出来。
换做其他家长,肯定劈头盖脸大骂孩子一顿,但铁梅没有。
她小心翼翼安抚孩子,也没有逼她上台,而是说:
没有准备好的话,你可以不上台,没关系,没有人会怪你的,你可以晚一点再面对。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王茉莉逐渐长成勇敢自信有安全感的模样,她知道妈妈的辛苦,懂得妈妈多爱自己,更是崇拜妈妈的了不起。
得知妈妈的辛苦和不容易时,她也会突然抱住铁梅,毫不吝啬地表达爱意:“妈妈,我好爱你啊。”
一个人如果童年时被父母好好爱过,能够好好地接纳自己、爱自己,自然也能习得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父母给孩子持续、稳定的关爱和共情,孩子能够确信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内心充满了能量。
04
综艺节目《一路成年》中,大家眼里霸气的“鳌拜”徐锦江,居然成了一个“巨婴宝宝”。
在儿子面前,徐锦江非常“脆弱”,什么都要依赖儿子:不会做饭、不会生活,还不知道要吃什么。
一个人在家时,他就像离开了妈妈的孩子一样,一天要打30多个电话,连出门戴什么帽子都要问儿子的意见。
面对这样一个生活不会自理的老爸,儿子并没有不耐烦,反而宠着惯着:
老爸点不着柴火暴跳如雷,儿子温柔安慰道:“没事,别急,有我在呢”;
老爸不会用iPad,儿子打开视频手把手教学;
老爸录节目时高反严重,儿子就搀着他慢慢走,抱着他躺了整整一宿没合眼……
事实上,徐锦江是故意而为之:“我故意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多关心我,多陪伴我。”
他处处示弱,表现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的样子,恰恰让儿子更独立,更有责任,而且更关心爸爸。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铁一样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一个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不图一时之勇,也不是对孩子无条件屈服,而是用一种柔软的智慧。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总喜欢表现得像“超人”,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她都操心、都要管,生病“不让孩子担心”。
殊不知,父母故作坚强,容易给孩子“家中无大事,出事有爸妈”的错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以强制强从来不是教育孩子的上策,以柔克刚才是王道。
适度示弱,孩子才能变强,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信任和放手。
父母恰如其分地示弱,也能成为孩子变强大的助推器。
05
杨绛先生有句话我特别喜欢:
这世界上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
你给我一颗糖 ,我会给你小蛋糕,你拉我看小星星 ,我就会带你晒太阳。
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每一个懂爱、会心疼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爱意,不妨试试多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他感觉自己是被理解、被重视、被需要的。
当孩子感受到这份无条件的、浓烈的爱意,也会变成一个小太阳,回馈同样的爱和温暖。
- END -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斜杠先生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