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有一群青年
超会“编”的!
团团说的是编织的“编”
入夜后,
一圈灯光点亮了高要区文化馆。
在大湾镇政府工作的罗小姐
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直奔区文化馆,
匆匆走进二楼深处的一间大教室。
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
25个人满满当当围了一圈,
大家席地而坐。
正中间的是两位指导老师,
她们分别
是高要新桥洋篮编织技艺市级
和高要区级非遗传承人
冯结容、冯四妹。
高要青年夜校新桥洋篮编织技艺课堂。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摄
将彩色的编织竹篾
分发到每一个人后,
冯结容笑吟吟开了腔:
“前面我们学过了编织竹筐,
今天我们来编一个彩球。”
只见红的、紫的、绿色、白的,
不同颜色的竹片交叠,
在冯结容的手中翻飞着,
翻转之间就变成了一条彩色的圆球。
跟着老师的步步演示,
学员们也有模有样地学着,
竹片在手指间飞舞。
“白天上班,下班夜校,
我对传统手工艺的东西
很感兴趣,
想学一下洋篮编织技术。”
罗小姐兴致勃勃地说,
自己已经是“青年夜校”的常客,
在这里解锁了不少新技能。
像罗小姐一样的青年人,
还有35岁的郁南人朱先生。
我陪女朋友一起来的,
这是第三节课了,
蛮有趣的。”他说。
新桥洋篮编织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技艺也是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10月,
高要区在区在文化馆举办
青年夜校“广东福彩青年星火计划”
——高要区洋篮编织技能培训班,
丰富青年朋友的业余生活同时,
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帮我看看,
这根竹片是不是穿过这个洞?”
“老师,这两条要怎么对齐,
藏起竹片的尾巴?”
“来,我帮你看看!”
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
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邓婉花
一边忙活,
一边抽空帮助身旁的“同学”。
青年们的热情也验证了
高要洋篮非遗技艺的生命力。
在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下,
高要洋篮将焕发新的生机,
从古老技艺走向广阔市场,
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编辑 彭雯霞
一审 彭智良
三审 欧景龙
- THE END -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肇庆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室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