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文脉•最闽南丨刺桐文脉铸忠魂 传承千年映古今

政务   2024-10-03 12:34   福建  




核心提示

人无魂不立,城无魂不强。泉州从历史深处走来,绵长悠远的闽南忠义文化,始终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根脉。千百年来,闽南人讲究忠义,富有血性,光明磊落,为国家大义、黎民生计、道德尊严而轻生死、守名节者,大有人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朽功勋,镌入史册,其精神之光亦永不熄灭。


在泉州通淮关岳庙,人们上香祈福迎接“财神爷”。(张九强 摄)


抗击外来侵略,苏缄殉国


香火鼎盛的泉州通淮关岳庙是闽南最负盛名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一,以“忠义仁勇礼智信”为核心要旨的关公精神对泉州影响深远。宋时,在泉州城内建有“怀忠坊”“忠义坊”,此二坊皆为“尽忠守国门”的北宋民族英雄、晋江人苏缄而建,同样佐证泉州忠义精神的源远流长。


苏缄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其祖居地在同安葫芦山南麓,他是芦山堂苏氏五世祖,亦是翰林学士苏绅(名相苏颂之父)的堂弟。


今人所画苏缄像(吴拏云 翻拍)


少年时的苏缄,“慕古忠臣义士之迹”,好打抱不平,常有侠义之举。成人后,苏缄长得一副武者模样,“丰硕而髯,面色黝黑”,且声音洪亮,被世人夸为“真伟丈夫也”!苏缄虽与苏绅平辈,但二人实际岁数相差有17岁之多,于是苏缄在学业上一直请教于博闻多识的苏绅,其学问自然也就突飞猛进。宝元元年(1038年),苏缄进士及第,不久出任广州南海主簿。在皇祐四年(1052年)的广南东路(今广东省)战事中,因苏缄善用兵略、作战英勇,宋仁宗大加褒奖,乃让其以文臣换秩为武职,迁供备库副使、广东都监,管押两路兵甲。几经宦海沉浮后,苏缄于熙宁四年(1071年)受命为邕州(今南宁市)知州。


熙宁八年(1075年)冬,李朝皇帝李乾德命辅国太尉李常杰、豪酋宗亶领水军、步兵共八万,分三路大举入侵大宋边境,仅用十日即攻陷钦州、廉州,随后再破邕州所属的太平、永平、迁陆、古万四寨。苏缄得到战报,迅速召集郡中官吏与才俊之士,授以御敌之策,稳定军心、民心,加强防御。是年11月27日,越寇进攻邕州城,遭到苏缄率领的全城军民的顽强抵抗。邕城被围42天,粮尽泉涸,军民枕藉而死,但越寇依然难以翻越任何一堵城墙。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由于内奸徐百祥等授计于贼,致使邕城被攻破。城破之日,苏缄父子及家人与邕州通判唐子正等,在州署一带与敌巷战。苏缄大叫:“吾义不死贼手!”乃率家人入屋,全家36口纵火自焚,壮烈殉国。邕城之人感怀苏缄之义,没有一人投降,抵死抗战,最终被越寇屠杀达“五万八千余口”。


苏缄及邕州军民守城殉国之事传至京城,宋神宗深表哀悼,下令抚恤岭南死事家属,立殉难将士墓,追赠苏缄“奉国节度使”之衔,谥曰“忠勇”。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苏缄家族还获赐京城宅邸,以及泉州城内“田十顷”。


古时泉州东岳行宫的“忠义庙”内奉有苏缄像。图为今东岳行宫之山门。(吴拏云 摄)


苏缄一生恪尽职守,展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后来他入祀于晋江忠孝祠。泉州城的忠义巷内有“忠义庙”,亦将苏缄奉祀于其中。南宋绍兴年间,张汝锡在凤山麓建“忠义庙”(即东岳行宫内的地祇庙),原祀汉代关羽和唐代的张巡、许远,后又增祀宋代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苏缄和赵昴发。苏缄能与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并祀,足见民众对其的敬仰之情。


力战万余倭寇,欧阳深就义


在南安东田镇有明代抗倭英雄欧阳深的陵墓及其祠“昭毅将军祠”。欧阳深是一代名将俞大猷的同窗好友,欧阳深不幸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时,朝廷为其立祠,俞大猷为之撰铭。


欧阳深,字德深,号东田,南安县东田人,生年不详。欧阳深年少时并不学武,而是修习儒学。后来,因为学业成绩优异,欧阳深被送入太学(即国子监)就读,并最终被留于太学任职。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到晋江岭后、南安卢内等处,遍焚民屋。更可气的是,七月,倭寇“出仙游大路截掳应试诸生,给票勒赎,不计其数”。此时的欧阳深眼见倭贼连应考的儒生都不放过,胸中怒火熊熊燃烧,立志要斩倭除寇,使百姓能回归安乐祥和的生活。刚巧此时副都御史王询征召闽人平倭,欧阳深二话不说,“仗剑而起,慷慨运筹,悬赏募兵”。当时的欧阳深在民间颇有威望,一听说是他在招募兵勇抗倭,泉州各地“悍勇艺能之士”纷纷响应,踊跃报名。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成功组建了起来。


欧阳氏族后裔描绘的欧阳深像(吴拏云 摄)


为荡平泉州府城附近的倭寇,欧阳深率部出击。据史载,欧阳深的军队“引药弩,歼数千倭”。当时欧阳深统率的部队不过数百人,竟能拿出“歼数千倭”的光荣战绩,不得不令人佩服。不仅如此,倭寇败走同安后,欧阳深又率部先是追敌至梵天山,后又追至长泰,对倭寇衔尾而歼,“两战两捷焉,由是威名日振振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率军连续剿灭江一峰、李五观等倭军后,欧阳深被朝廷授予福建都指挥佥事一职,负责在泉、漳一带平定倭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冬,经过欧阳深等将领的努力,泉州地区倭乱稍定。但是北边的兴化府(今莆田市)却迎来一场惨绝人寰的陷城屠杀事件,此即兴化城的沦陷。当时,兴化郡同知奚世亮、训导卢尧佐战死,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通判李邦光弃城而逃。由于倭寇的屠戮,兴化全城军民被杀达1万多人,有的家庭甚至人丁尽绝,“哭声连门、死尸塞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退出兴化府城,在崎头堡(今莆田埭头镇鹅村)结巢。福建巡抚游震得檄令欧阳深率兵前去剿倭。当欧阳深率军来到平海之东萧时,恰遇倭寇,斩敌首百余级,并乘胜追击。怎料,倭寇大部队四下来援,战况急转而下,欧阳深所率之部不过千人,被万余倭寇围住,敌强我弱形势十分明显。部将周冕等人都劝说欧阳深退兵以避其锐。但欧阳深因有檄令在身,高呼:“临难而退,非忠也!”与部将薛天申、周岳镇等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殉国。


欧阳深的慷慨赴死,在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明军的斗志。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新任福建巡抚谭纶,召集俞大猷、戚继光和刘显等将领,三路夹击倭寇。此役,明军大胜,克复平海卫。朝廷在得知欧阳深壮烈牺牲后,“天子悼之,赐立祠祭祀,给棺殓费,荫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欧阳深谥封昭毅将军。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有司为之立欧阳将军忠节祠,泉州府知府万庆、同知谭维鼎、通判潘璘、推官钟崇文、晋江县知县谭启等为立《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


小山丛竹—过化亭(林福龙 摄)


2018年,泉州城内在建设“小山丛竹”文化公园之时,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队从园区挖掘出了明代《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一方。石碑高3米多,宽1米有余。碑上所刻碑文,正是来源于赵恒撰写的《平寇记略》;而另一方《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现今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此二碑皆重现了欧阳深当年抗倭的不朽事迹。清末举人曾遒在《桐阴旧迹诗纪·读欧阳东田残碑》中称赞欧阳深“二枪中后歼二贼,慷慨就义真男儿。血洒河山气冲斗,忠悬日月身骑箕”。


为国请缨出征,骆日升赴难


骆日升,字启新,号台晋,人称“台晋先生”,明代惠安县二十二都玉埕里(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埕村)人,亦是晚明时期惠安赫赫有名的“忠孝双全”人物。


今台商区龙山上的清水岩今亦称碧泉禅寺,曾是骆日升读书处。(吴拏云 摄)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骆日升以诗经乡试中举;四年后参加会试再传捷报,为第三名会魁;殿试登二甲第七名进士,“选南京礼部主客司主事,署清吏司郎中事”。后来,骆日升在广西、江西两地出任提学之职时,选拔了众多旷世英才。“临川四大才子”陈际泰、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以及《天工开物》著者宋应星等,都拜骆日升为师。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父亲病重的消息自家乡传来。骆日升忙禀报上司,提出要辞官归里,奉养父母,并未获批。无奈之下,他连上三封乞终养的申文,方才获得批准。可惜未至家门,父亲已撒手人寰。来不及见老父亲最后一面,这让向来奉亲至孝的骆日升痛不欲生。于是他在除服之后,决意彻底离开官场,留在惠安老家侍奉老母亲,尽自己的孝道。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骆日升的母亲去世。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对明朝动武,兵分两路袭击明王朝,举国为之骇然震动。辽东边关拉响警报,远在惠安的骆日升闻讯,慨然而起,效仿汉武帝时代的终军“为国请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朝廷起用骆日升为四川副使,入川协助整顿军备,并奉命监军。骆日升抵川后,积极征调兵马赴辽东,并做好后勤工作。没想到的是,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土司奢崇明举兵叛乱,随后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率部响应奢崇明叛乱,史称“奢安之乱”。奢崇明的部将樊龙、樊虎在重庆鼓动士兵造反,趁乱杀害了包括四川巡抚徐可求以及骆日升在内的众多官员。“奢安之乱”后来由四川巡抚朱燮元等统军平定。骆日升殒命重庆之后,其幕宾、表侄陈德友,“仗义入贼巢,觅尸负归”,并用灵柩将其遗骸运回家乡,后钦赐祭葬于惠安洛阳涂厝仔(现属台商投资区)的官道旁。


“两藩式士,万里提师”八字深镌于骆日升墓碑之上。(吴拏云 摄)


骆日升在“奢安之乱”中殉难后,被朝廷钦赐祭葬。钦定四库全书曰:“(日升)及擢四川兵备,遭土官之变,以身殉难。朝廷悯其忠,赠光禄寺卿,赐祭葬。” 骆日升因忠烈得以入祀惠安乡贤祠。骆日升墓前的华表,依其生前所嘱题写“两藩式士,万里提师”。惠安缙绅题挽联曰:“疆场身死,并无颜鲁之鬓;故里榇归,但有吕祉之帛。”如泣如诉的联文,勾画出这位忠孝双全的“台晋先生”风骨之一二。


卫民守城不退,蔡道宪尽忠


行走在今天的晋江东石镇塔头孙村(旧为泉郡晋邑十一都石塔乡塔头村),你会发现在村中有座“蔡忠烈祠”。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闽南祠堂,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以及祠外的碑亭等组成。祠内天井中间立有一高大的古石碑,石碑正面是清乾隆皇帝为明臣蔡道宪御题的挽诗,背面则详细记载了蔡道宪的事迹。蔡道宪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能引来乾隆帝亲自为他题诗?


蔡忠烈祠主殿神龛内有蔡道宪画像(吴拏云 摄)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蔡道宪任职期间,正值有“杀人魔王”之称的张献忠起兵叛乱,并带军杀至长沙。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所著《平寇志》中称: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焚毁凤阳,士民被杀者数万,刨孕妇,注婴儿于槊,焚公私庐舍2650 余间。同年12月,八大王(即张献忠)攻克和州,是时杀戮惨毒……张献忠军队的凶残,从字里行间都可感受得到。随后几年,张献忠军队流窜在皖、鄂、川、湘等地。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的大军杀到长沙时,一路势如破竹,战斗力低迷的明朝军队望风披靡,明承天巡抚王扬基临阵脱逃了,湖广巡抚王聚奎也开溜了,惠王朱常润、吉王朱慈奎相继跟着弃城逃窜。可以说,蔡道宪只是一名推官,此时如果也自顾逃命的话,生存的概率极大。不过,蔡道宪没有这样做。他清楚张献忠军队的残暴,他心里还装着长沙城十几万民众的生死安危。所以,他决定和总兵尹先民一齐留下来守卫长沙城。


长沙战役打响后,没多久,名将尹先民也撑不住投降了,独独蔡道宪不降。最终,蔡道宪力战不敌,被张献忠军所擒。据《明史》载,由于蔡道宪为官清正廉明,在百姓当中素有口碑,所以张献忠在尚末攻城时,想收买人心,就命部下对蔡道宪进行劝降,但遭蔡拒绝。破城后,张献忠仍不死心,对蔡道宪诱以官禄,继续劝他投降,仍旧被蔡道宪骂得狗血淋头。蔡道宪的忠心不二,可见一斑。黔驴技穷的张献忠无奈之下,只得将他杀害。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就此结束。蔡道宪的浩然正气,同样影响了追随他的差役。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蔡道宪的9位亲班随从,在长沙战役中自始至终陪着他,即使被捕后面对屠刀的威胁,也毫不畏惧。当贼军杀害了蔡道宪以及其中5名随从后,另外4人竟镇定自若地提出要先为蔡道宪收拾遗骸,然后自尽的要求。贼军被这忠义气场震住,同意了这一请求。而后这4人在将蔡道宪埋葬于长沙南郊醴陵坡后,慷慨赴义,自刎于蔡道宪的墓前。或许是被他们的气节所感动,贼寇遂将这9位随从一同埋葬在蔡道宪的墓侧。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样被记载于长沙当地的志书中。


乾隆帝御诗碑背面记述了蔡道宪生平事迹(吴拏云 摄)


蔡道宪遇害消息传开,满城哀悼。上嘉其忠,赠太仆少卿,谥忠毅,后加赠太仆寺卿。到了清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恭再奏旌其节,谥忠烈,在晋江重修“蔡忠烈祠”。出于对忠义人士的敬重,乾隆帝亲自为蔡道宪题诗并镌于碑。这也是蔡忠烈祠内有御制碑的缘故。清初长沙廪生阎世亨的《谒蔡江门先生墓》诗云:“魂飞南国湘流洁,气挺西山麓寺空。碧血荧荧霜并烈,丹心炯炯日争红。”丹心炯炯的蔡道宪,的确有理由被后人膜拜,而他的故事也像东石塔江的潮水一样,澎湃于人们的心中。


闽南儿女共谱忠诚赞歌


由古至今,“忠”为中华民族第一美德。《忠经》开篇就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义”在古代代表正义,与忠相结合形成了忠义精神。人类的所有美德几乎都与“忠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忠义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闽南忠义故事,多不胜数。光清乾隆《泉州府志》所记载的“忠义”卷人物,由唐代的周弁开始,至清代萧从我、吴鸿锡等人为止,就有92位之多。这还不包括那些散入“列传”“循绩”“仕绩”“勋绩·武绩·捍卫”“列女”等卷章中的忠烈人物。在闽南儿女看来,忠义精神是自然之灵气,生命之底气,天地之正气。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社会共知,忠义精神成为许多历史名人建立功业,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精神脊梁。


迄今,对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强调,激励着无数闽南志士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整体利益而奉献,为“大义”而献身。这也是现代泉州各类岗位上涌现了众多如许少强、冯其昌、邓飞虎这样的英烈的缘故。他们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也谱写了属于闽南人的忠诚赞歌。


更多内容请点击图片

进入刺桐文脉专辑阅读




热点推荐

● 人山人海!泉州:单日超20万人次涌入古城,创历史新高!

● 最新消息!事关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

● 簪花后免费坐公交!游客大赞泉州:“太棒了!”

● “泉州真诚不虚伪!”上海游客连续25年来泉......


来源:泉州发布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吴拏云
通讯员:泉州市财政局潘菲菲

编辑:谢玲玲

二审:吴丹丹
三审:吴泽华


点亮

转发告诉更多人
↓↓

泉州发布
“泉州发布”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是便民服务平台,党委政府与网民的互动平台,由市委宣传部主管,泉州晚报社和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感恩遇见,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