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准备坐飞机回国,一回头却发现几个便衣特工正跟踪自己,他赶紧思索脱离方法

健康   2024-10-05 19:00   山东  
2011年,我国留美博士潘锦功在被美国“释放”后,准备搭乘飞机回国。可是在机场,他无意之间发现有几个便衣特工正在跟踪自己。他当即明白,美国压根没打算放人,于是他转身思索着脱离的方法......
 
只见他佯装不在意地站起身,在美国的机场里逛了起来,便衣特工们紧随其后,却没想到潘锦功逛着逛着,就找不到人影了。

等他们终于在登机口看到潘锦功的身影时,他已经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只留给他们一个坚定的背影。

他们的任务失败了,损失是巨大的。因为潘锦功不止是一个留美博士,而是被誉为“能源领域钱学森”的科研专家。

潘锦功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学霸、天才、留美科学家,但在2011年归国之前,没有人知道他对回国创业的热切之情。

出国留学之前,潘锦功曾先后就职于大庆油田和原外经贸部计算中心,由此,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潘锦功,和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发电主要以煤炭为主,但当时潘锦功已经意识到,清洁能源才是人类的未来。

因此,他逐渐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能源领域,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领域,他选择留学深造。

1996年,这位年轻人如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踏上求学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要学好清洁能源发电的技术,然后回国建设我国的能源事业。

其实,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逐渐重心转向了清洁能源。

潘锦功到美国深造,恰好赶上了这个机会,他沉浸在实验室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多学点知识。

这期间,一种名为碲化镉的材料,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美国对这种材料的研究很少,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指导,但潘锦功笃定,它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黑马。

于是,潘锦功沉下心对这种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他还找到了一位帮手——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尔登·格拉肖教授。

恰好格拉肖教授对潘锦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也是碲化镉材料的早期研究人员,所以两人便达成了一致意见。

从2007年到2011年,潘锦功扎根在实验室中,和团队成员共同研究这种新型材料,终于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造出了可发电的玻璃。

碲化镉又被称为“墙上石油”,这种薄膜技术的好处有很多,一来不污染环境,二来转化率较高,且非常稳定。

唯一的缺点只有一个,技术复杂、成本昂贵。

所以,美国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但研究了几十年始终没有大面积推广。

我国虽然也有研究,但因为转化率较低,所以发展和推广都很慢,距离美国还有一大截差距。

纵观全球,只有潘锦功的技术取得了成功,因此他的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美国将他的成果编入大学课本,而潘锦功本人也被美国视为能源领域的宝藏学者,更是将他奉为座上宾。

美国能源企业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只为将这位科研人才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却被潘锦功一一拒绝了。

“我的祖国是大洋彼岸的中国,我应该回家去了。”不论谁来劝说潘锦功,他的回答都是一致的。

哪怕国外的月亮再圆再美,也比不过故乡的花好月圆,在美国生活的15年里,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心。

然而,美国不可能轻易放他离开,一边扣留他的申请书,一边试图用高薪留下他,连潘锦功要上飞机前,他们还派出了便衣特工跟在身后。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潘锦功,他怀揣着理想和信念,将四川定为事业的新起点。

他所研究的技术,能将普通的建筑材料变成了可发电的材料,从此只要装上这种发电玻璃,就能有效转化光能为电能。

历经8年研究,2017年潘锦功的团队取得突破,2018年这种发电玻璃正式在成都建成投产。

一块面积只有1.92平米的玻璃,可以每年发电260度左右,如果家家户户都装上这种玻璃,一年的电费估计也就几块钱。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碲化镉玻璃生产线,这意味着,我国又一次打破了国际上的垄断,在光伏产业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今,这种发电玻璃已经应用到很多工厂和摩天大楼建筑商,有效实现了“节能减碳”的目标。

潘锦功的梦想,是一座座“墙上电站”在中国崛起,如今他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实现用电自由。

好歌每天唱
一首好歌胜过千言万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