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座小城搞摄影,就是在地艺术吗?

旅行   2024-12-18 15:46   四川  

这是一场没有美术馆也没有画廊的展览,老茶旧院落、老街道……老镇上的每个角落搭起一方展场七个国内外摄影师驻扎七天,不停把镜头转向街巷深处的人文风物,随后用作品镇子填满。

个艺术现场发生在双流彭镇1212日,“AI彭镇——乡村影像时刻”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彭镇摄影周开幕。延续往届的模式,艺术家依然用沉浸式的方式深入老镇的街巷肌理,充分与乡村生活相融。人们相聚于此,在日出日落的交替中,感受艺术在本地不断拓展的边界和可能。

宣传海报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本届彭镇摄影周的起点是岷江村。岷江村的时光原野上,每到丰收的季节,大地就会涌动起一波又一波麦浪,起伏摇曳,浩浩荡荡。组委会提前邀请了何军、刘莉、毛晓初三位摄影艺术家驻村创作,他们居住在这里,与村民比肩为邻,用镜头记录了大地的生命力,也用镜头捕捉到村民的烟火日常。

开幕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三年来,艺术与乡村的“在地性”一直是彭镇摄影周的策展与创作核心理念之一。“想象的总会和亲历的有所不同,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更好读懂本地。”策展人那日松表示,“这些外来的摄影师并不是‘侵犯者’,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对当地百姓的尊重,是摄影真人秀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它也保证这一场在地创作可以很好的融入到村镇的生活中。”

从岷江村出发,从土地出发,这里的“土地” 不仅仅是那一片稻田,同时也是发生艺术活动的乡土之地。所以,彭镇摄影周是“彭镇”作为一片在地场域,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艺术现象。摄影艺术家们用艺术语言讲述乡土故事,再以各自不同视野和微观角度去挖掘深邃跃动的文化之力:这场探索,不仅仅是在限度的空间中向内地探索,而是来到更广阔的土地之上,激发多维度的奇思妙想。

布展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就像那日松聊起的那样:“第一次来考察彭镇的时候,我就被它吸引住了,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展场。”摄影的目的、发生场景、故事来源、情感依托……几乎都是我们脚下的土地。

近些年,“在地艺术”这个词的热度不断飙升,远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火人节,近到前段时间的南海大地艺术节……而彭镇摄影周,则是一个对于“在地艺术”鲜明而准确的表达:摄影取材于当地、创造于当地,为了彭镇而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为了探索“在地艺术”与“一个地方”之间紧密微妙的关系,我们与策展人那日松聊了聊。

“摄影是最适合在地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摄影的本质又是它的记录功能,记录生活,记录时间,没有比摄影更适合的了。”当被问及艺术本身如何与地方产生融合的时候,那日松回答道;“彭镇是成都难得的一个原住民仍然占大多数的传统古镇,老百姓平日就生活在这里,这种驻地式创作,可以让摄影师完全做到沉浸式拍摄,并结合当地街道、民居的特点做出有特色的展出呈现。”

真人秀启动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更本土化的是,参与彭镇摄影周创作的不止艺术家,还有除了艺术家以外的普通摄影爱好者。12月13日,一百个成都摄影师走进彭镇,用镜头记录下“彭镇的一天”,寻找自我和生活流淌的痕迹,优秀的作品同样会进行展出。“我很开心看到当地居民对摄影周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可能已经成为摄影周的重要参与者。”

岷江村在地拍摄作品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彭镇摄影周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艺术节的理解不一样,所以预期也不一样。虽然多方的参与可能会造成沟通记录理解的困境,但是扩圈,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是意义所在。

“艺术家的在地创作过程中,镇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孩子和年轻人,也经常来探班,甚至参与到了创作当中,这些其乐融融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留存在作品里面。”作为当地居民,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艺术项目的实施当中的切切实实的参与者、讲述者和拥有者。这些艺术成果,最终是属于本地的,他们的自发参与、自觉维护、自豪传颂,也使得艺术节彻底生长在了这里。

岷江村布展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踏足此地观展,“我们选择摄影艺术家的时候,不仅会考虑他们在摄影界以及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会考虑创作风格。七位艺术家里,有名家,也有新晋的网红摄影师,老中青相结合,最大效率的覆盖观众群,当然艺术项目的在地性、艺术性还是首要标准。”聊到“在地性”一词的时候,那日松还笑着提到了荷兰摄影家艾伦·托尔贝克:“艾伦·托尔贝克的作品虽然是北方黑白影像,但是他的作品放在满仓集这个空间里一点都不违和,满仓集不是老茶馆,它是一个新空间,但它的风格气质和设计品味又完全是传统的。第一次去考察这个空间,我就觉得应该将艾伦·托尔贝克的展览放在这里。”

满仓集展厅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或许,人们不要仅仅着眼于视觉吸引,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在地文化的魅力,以及有温度的接触,才是彭镇摄影周希望提供的有关于“在地艺术”的体验感知。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日益精英化、学术化、景观化的同时,围绕着乡村为主题的在地性创作日益活跃。一方面,国内外各大艺术节的影响力深入人心,似乎提供了不少当代艺术与乡村融合的范例,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资源不甚突出的乡村地区是否借助当代艺术的聚焦持续获得差异化的优势,是目前仍然需要思考的命题。我们不禁发问:艺术真的可以激活乡村吗?

街头作品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纵观国内,以“乡村”为命题的艺术活动规模有大有小,但是要想使活动区别于城市系统的“白盒子艺术”和统民俗文化节,必须满足“当代性”、和“在地性”的两个要求。

“促进当地旅游和经济是一个在地艺术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那日松这样说。以彭镇摄影周为例,摄影艺术的当代性决定了创作语言的当代性特征,同时创作的着力点又是基于彭镇当地历史与现实素材基础之上,二者共同构成了对地区文化的重新解构与新的想象。有趣的是,彭镇摄影周的创作主题并没有将乡村建设这一特征强加在“在地”的语境下,而是把在地性创作与乡村建设分割成互为交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领域,这也使得摄影周的创作更具备人文情怀与艺术思考。

老街戏园展厅现场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摄影周最重要的效果应该是通过这些摄影家的到来,让古镇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的交流平台,让摄影成为彭镇生活的一部分,像小镇的传统习俗一样,被居民所熟悉和接纳,形成具有彭镇特色的文化生态。”

这种理念与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如出一辙。在瓦尔达的关键里,很多日常事物被我们称之为“普通的”,但它其实并不普通。随着彭镇摄影周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人也会通过摄影周,意识和关注到了从前漠视的、遗忘的、附近的真实生活,从而让彭镇的人文与经济获得跨越性和连接性的新生态。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作品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我们回到标题的问题:圈座小城搞摄影,就是在地艺术吗?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尽管彭镇摄影周可以定义为一场“艺术活动”,但是,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彭镇摄影周似乎并没有直接探讨艺术本身,而是以艺术为媒介,为本地和本地人而做:他们才是艺术节的第一主体。在人文的视野下,从陌生到熟悉,从认识到理解,在彭镇摄影周,“艺术”与“在地”开启一场属于地方文化的再兴,一起跃入潮涌,与风土同行。

7位真人秀摄影师在开机仪式上

图源©彭镇摄影周组委会


编辑:方宇

审核:王敏 刘先军

来源:落屋LUOWU

只此双流,岁月悠悠

静看

飞花梦海守着流水玉腕

杨柳河畔挂满乡愁的帆

烟火沸腾着时光里的彭镇老茶馆

往来双流机场迎着朝霞依偎傍晚

动身

空港花田看飞鸢在天,花海连片

黄龙溪观千年码头,嗅瓦摩砖

海滨城里叹大鱼庞然,浩海无边

停步棠湖宾馆 流光焕然

川投国际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好赛连连

 

阳光下在轻奢的麓湖里享受着舒适惬意的生活

月光下在滚沸的浓汤里咀嚼着黄甲麻羊的鲜香

星空下在灯火璀璨奥特莱斯横扫大牌

解密广都博物馆,踏先民足迹,看双流的沧海桑田

乐在游牧巴士旷天低,纵双流的潇洒豪情

文旅双流
成都市双流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给您全方位提供双流旅游资讯、景区信息、出游攻略、旅游活动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