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夕牛,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镇人,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六安市第一个“返乡创业之星”奖杯获得者,参与修订羽毛绒2016版国标,被授予“安徽优秀品牌贡献人物”、“工业文化建设领军人物”等称号。
他创办的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德国羽绒最高奖“银熊杯”、中国羽绒行业突出贡献奖、中国羽绒行业绒耀奖、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名排序50强企业、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安徽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以及六安市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强等荣誉。
我的一生有花有果、有笑有泪。从最初的‘小货郎’到企业创始人,我奋斗了20年;从省城合肥创业有成到回乡办厂,我只用了半年;从蜗居乡下的简陋小厂到年产值5亿元、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解决就业岗位1200余个的规上企业,我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歇……
口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口述地点: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
口述人:陈夕牛
我们姊妹5人,我是家里的老大,从小放牛放鹅放鸭、拾牛粪,因家庭负担重,常常吃不上饭,只读了3年书。爷爷曾送我两句话:“你有黄金堆百斗,我以手艺度春秋”。受其教诲,1971年,16岁的我做起了“小货郎”。
我每天挑着箩筐,里头放着糖豆、火炮、针头线脑,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喊大娘、唤姑嫂,嘴里吆喝:“鸡毛、鸭毛、乌龟壳、王八盖,换针、换线、换糖豆喽!”这一挑就是10余个春秋。
当时,生产队里男劳力每天挣10分工,女劳力8分工。如果我被生产队发现外出收购羽毛,就会被扣除10分工。因此,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悄然出发,挑着箩筐走上七八公里。有时,早上出门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却突降大雨,将我淋得浑身湿透。过去都是泥巴路,力士鞋被泥巴一粘,脚一抬,然后再穿进鞋里,鞋里就都是泥巴。
最难忘的一次,我走进一个村庄,遭遇了十几只狗的围攻。大狗冲着我狂叫,小狗夹着尾巴跑到我面前,狠狠地咬在我的腿肚上,伤口血流不止。我忍着疼痛找来树叶和菜叶,敷在伤口上,再用泥巴包裹,但血依然无法止住。最后,我试着找来一些土墙缝里的雨淋土,揉碎后敷伤,不知什么原因,血就止住了。
起初,我把收来的羽毛卖给供销社,一把毛能赚5厘钱、1分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收入了,所以我很满足,也不觉得苦。
1980年,我和几个朋友合伙成立了羽毛和废品收购门市部。然而,大批量的销路问题让出身农村的我们犯了难。
为了找到买家,我突发奇想,从旅馆住宿登记簿中寻找线索。那时候,住宿需要介绍信和工作证,登记簿上记录着详尽的信息。于是,我腰里揣着大白兔奶糖和百寿香烟,四处跑宾馆,与服务员套近乎,希望能够查看登记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在皖西饭店,我遇到了人生中一位重要恩人,他就是江西上饶的晏路辉。那天,我主动敲开他房间的门,介绍道:“我是一家门市部的,想邀请你到我们那看看我收的羽毛和皮张。你从外贸公司买,价格肯定高,质量还没我的好。”他听后很感兴趣,答应去看看。
从那天起,他连续七八天在门市部看我收毛,逐渐了解了我对羽毛非常有经验。他说:“陈师傅,我们是国营单位,你是个体户,我跟你订货,钱怎么给你呢?你找一家外贸公司和我签合同,我把钱给他,他把钱再给你,我就能收你的毛了。”于是,我赶忙找到六安市外贸公司,并将此事与余经理说了,他当即表示同意。就这样,晏路辉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回去不到一个星期打了12万元货款。我随即将院子和三间房子里堆放的羽毛等等都卖给了他,赚了将近2万元。
从这以后,我的生意做得越来越顺利。
10余年的羽毛收购经验,让我练就了一身抓毛好手艺。一把羽毛往桌上一撒,我就知道产地在哪、长的位置、值多少钱。凭借这项技能,1985年我被聘请到合肥畜产公司当羽毛技术员,年薪1.7万元,另加灰尘费0.2-0.3元/斤,这在当时,待遇算是很高的了。
到了1990年,我的年薪已经将近30万元。有了这笔积蓄,我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渴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于是,年底我在合肥市王卫村租赁了倒闭的城南饭店,创办了合肥华山羽绒厂。1993年又与安徽省外贸公司合作成立安华羽绒有限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
陈夕牛与外商在合肥华山羽绒厂门前合影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小故事。1992年,美国PIKAIS公司的人来我们厂参观,眼瞅着他们看完就要走,我赶忙说道:“我们的羽毛都是从农民手里收回来的一手货,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好。你们可以先买5公斤羽绒,也不要几个钱,我们慢慢尝试合作。”
最后,他们真就下单了5公斤羽绒。自此,我们一直保持合作。2000年,他们和我做到了1500多万美金的交易额,成为我当年最大的客户。
1993年,我们公司的产值已达到9700万元,纳税超460万元。合肥市郊区政府奖励我6万元现金,鼓励我扩大再生产,并选了40亩地给我建厂房,我厂名都取好了,营业执照也拿到了,准备好好大干一场。
就在这时,六安市先生店乡政府多次来人邀请,希望我回六安投资建厂。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1994年下半年我毅然带着2000多万元现金回到家乡,成立了六安市安华羽绒厂。1995年,我带动了450多人就业,纳税400多万元,获得六安市第一个“返乡创业之星”奖杯。
六安市安华羽绒厂奠基
到了2001年,众多国营企业陷入困境,面临破产。我瞅准时机,斥资几百万元购入80亩地,在六安市郊区成立好来雅羽绒有限公司,对旧厂进行简单修缮后便迅速投产,又招商引资台湾翔宇公司合作经营,进一步扩大了产能,销售业绩逐年上升。
2009年,为响应政府“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号召,我又投资1.7亿元,在城北现代产业园建成现代化的新厂区——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2012年起,我从杭州先后招商引资明牛乐驼和芈颖智造两家服装企业入驻,形成了从羽毛羽绒到家纺和服装的一条龙产业链。我们年出口额约四千万美元、交税三四千万元,带动了当地1200人就近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
新厂区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
从事羽毛绒深加工以来,我始终重视产品创新,公司目前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专利,1992年我个人还发明了独特的“吊吊绒”产品。
起初,这一产品的需求来自国外,且需求量很大,国内许多外贸公司都表示无法生产,他们就带着样品找到我,我自信地说:“只要是人能做的,我们就能做到!”然而,半个月过去了我依然没能做出来。
转机来自偶然。一天,苦思冥想的我走到风毛机旁边,看到一颗螺丝头上挂着长长的“绒条子”,我眼前一亮,赶紧让人取下来,拿到检验室一分析,顿时明白了。我立刻指示技术员将风下来的三箱毛里面的杂质、毛片、飞丝拣去,剩下的全是大朵绒而且串连在一起,比样品颜色更白、绒朵更大、粘连性更好。
就这样,我们终于成功了!我给它取名叫“吊吊绒”。
为确保技术保密,我召集100多名工人在小厂房里秘密生产。随着海外需求的不断增加,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于是,我毫无保留地将“吊吊绒”技术传授给徒弟们,邀请他们加入生产队伍。后来,我们的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地,这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厚利润,还因此获得德国颁发的羽绒最高奖“银熊杯”,我感到非常高兴。
陈夕牛向外商介绍“吊吊绒”产品
我不仅致力于企业经营,还热心投身于慈善事业。
1985年,我在合肥畜产公司挣到了钱,回到家乡看到家家户户还在点香油灯、煤油灯和蜡烛,第二年我便购买了电线、电表和电线杆,帮助两个生产队、四个村庄全部架上了电。大年三十晚上,看着四个庄子都亮起了电灯,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另外,我每年都会高价购买别人的煤票、布票等等,过年时用车把煤、羽绒被、鸡鱼肉蛋送到家乡的敬老院,让那里的老人过上温暖祥和的春节,当时一送就是十几年。有位叫方大硕的五保老人,临终前跟院长说:“我死了什么都不要陪送,但陈夕牛送我的羽绒被一定要给我‘带走’”。我知道后,非常感动。
还有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我第一时间捐出2000件羽绒服,带头拿出10万块钱,并组织员工募捐,最终筹集了40多万元善款送往灾区。新冠疫情期间,我不仅响应政府倡议火速上马口罩生产线,还积极组织员工献血、捐款,共捐赠口罩65万只。
多年来,我累计向学校、敬老院、帮扶村、贫困大学生等各项捐款捐物价值几百万元。公司员工中有聋哑残疾人2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0多人,每年专项用于救助资金达到数万元。
我始终秉持着“做好生意先做人”的宗旨。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其产品的优劣,更在于做人的品质。
陈夕牛与夏必达先生(中)合影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其中,与德国Richard Behr公司的合作尤其令我难忘。从1992年携手至今,已经有32个年头。疫情期间,当得知老友夏必达先生因病离世,我深感悲痛,由于无法亲自前往德国吊唁,我便在国内为他设立了灵堂,举行了中国式的追悼会,寄托哀思。他的家人看到现场视频,非常感动。疫情期间,Behr公司的订单没降反增。在我看来,友谊不分国界,商贸往来也要有情有义,以心换心。
与日本和田公司的合作,也给我上了一课。一次,我们去和田公司拜访,由于途中耽搁,等我们赶到时,秘书说;“你们已经超过了预约时间,明天再来吧。”第二天,我们准时赶到,与和田谈的很好,并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次因迟到而吃的“闭门羹”让我终生难忘,从那以后,我十分注重时间管理,无论开会还是外出办事,都从不迟到。
今年,我们公司产值超过5亿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决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产能。目前,我们已经改造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淘汰了老旧设备,并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新风毛机。
展望未来,我们的规划依然清晰明确。在国内市场,我们将做好羽毛绒深加工主业,紧跟波司登、维尔拉等行业大公司和龙头企业的步伐,致力于成为其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我们计划将新增产能拓展至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进一步拓宽市场版图,逐步实现双轮驱动、内外贸并举,争取3年内产值再翻番。
“小小羽毛,大有文章”,羽绒事业,未来可期。作为从事羽毛行业54年的“老兵”,同时身为六安市羽毛协会的常务理事,我希望地方政府、羽毛协会和行业企业齐心协力,努力将“中国羽绒产业之都”这块金字招牌落户六安,将皖西羽绒推向更大的国际舞台,真正实现“世界羽毛看中国,中国羽毛看六安”。这,也是我毕生最大的心愿!(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采访组)
陈夕牛接受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记者采访
记者手记
在采访陈夕牛时,我被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打动。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小货郎”蜕变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创业路上,他历经艰辛,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市场困境,都未曾退缩,以智慧和勇气开拓市场。他创新发明“吊吊绒”,产品远销海外,赢得荣誉与财富。但他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慈善,为家乡创造就业,为灾区送去温暖。
他的做人宗旨同样让人敬佩。他坚持“做好生意先做人”,诚信为本,赢得广泛尊重与信任。老友离世,他虽无法亲临吊唁,却在国内设灵堂悼念,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主办单位: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运维支持:安徽经济报
127家!2024年安徽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名单公布
第二集《星箭启航》!解码新质生产力6集科学纪录片《向新出发》持续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