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发,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人,安徽曙光化工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高级经济师,现为安徽曙光化工集团名誉董事长。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改革开放40周年卓越徽商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余永发的带领下,曙光集团由一个年产值1000多万元小型化工企业发展成年产值将达100亿元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其开发的丙烯腈副产法固体氰化钠和轻油裂解法液体氰化钠生产技术位居国内行业前列,固体氰化钾的开发和生产填补了国内该产品工业化生产的空白,同时,集团为全国乃至亚洲规模居前的氰化物生产基地、安徽省煤基多联产有机化学品重要生产企业。
我在曙光已经51年了,现在正等着曙光成功上市,这是我多年来的目标之一。上市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也能和老同事们交代了。
口述时间:2024年11月12日
口述地点:安徽曙光化工集团
口述人:余永发
我是共和国同龄人,1949年5月出生在安庆一个工人家庭,1965年市帆布制品厂招工进厂,该厂专业制造帆布制品、军用帐篷等。
1966年,国家在大西南进行“大三线”建设,修建成都到昆明铁路,那条铁路在崇山峻岭中建设,条件非常差,我被厂里派到四川的一个部队做随军服务,住在连队营房,听军号作息,参加部队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过着军营生活,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相当于一个“准军人”。
那时候,我们铁道兵部队真正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解放军那种严格的军事训练作风来进行铁路建设,场面震撼人心,而且建设热潮非常高,全国各地都在支援三线建设。7年间,我在那里学文化、长知识。
我们部队首长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每次下了连队,都要到战士的宿舍和食堂去考察,关心战士的生活,在训练中非常严格地要求纪律性、执行力,这一阶段的经历,在我以后对曙光的管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定程度上,我的管理带有军事化的作风,同时,我坚强的意志在这段时期得到了锻炼,我能顶得住任何困难,这就是我的收获。
1975年,余永发在曙光化工厂会计室工作
1972年国家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中院校,我在厂驻外小组当会计,表现优秀,被组织推荐到安庆商校工业会计专业学习。这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学校结业后,我留到市手工业局搞清产核资工作,结束以后,曙光化工厂正好需要人员,组织上就把我调过去了,那时我属于一名年轻的财务人员。
我进曙光化工厂是在1973年,24岁,刚进厂,不甘心坐在办公室里,主动要求下车间,了解产品生产的过程,因为工厂品种比较多,比如纽扣、有机玻璃等,计算成本非常复杂,接触生产以后,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
我在财务岗位上重视再造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将坐在办公室发工资改为把工资送到车间工人手中,并强化内部经济核算。我也经常在刊物上发表管理类文章,在担任财务科长期间,把部门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
80年代的曙光化工厂大门
在1986年,我撰写的《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参与经济决策活动》论文,获原安徽省石油化工厅颁发的“全省化工企业现代化成果发布奖”。我从财务科科员、主办会计、副科长、科长到副厂长一步一个脚印,1989年肩负起厂长重任。
1989年,我当厂长的时候,曙光化工厂主产品是有机纽扣、有机玻璃和液体氰化钠,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年产值仅千万元,抗风险能力弱。全国有机玻璃行业效益急剧滑坡,同行业厂家纷纷倒闭,曙光化工厂也陷入亏损边缘。
在我们厂困难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纷纷跳出去谋生路,员工心里面都很浮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企业要向何处去?
我的压力非常大,但内心有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顶住困难。我一面稳定生产经营,一面在调整产品结构上做文章,力求闯出一条企业发展的新路。
余永发接受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记者采访
我带着工作人员深入各地广寻信息,锲而不舍地跑省主管部门,跑化工部争取项目。为了以发展求生存,工厂进行纺织浆料等新产品开发,并开展氰化钠下游蛋氨酸产品项目的前期工作,引起了化工部的重视,原国家化工部部长顾秀莲曾先后两次到厂考察。
1992年,我们抓住安庆石化年产5万吨丙烯腈/腈纶项目开工机遇,争取利用该项目副产氢氰酸资源,配套上马年产1万吨固体氰化钠项目。当时该项目概算总投资有1.28亿元,而且比安庆石化丙烯腈项目晚开工8个月。
面对要赶上安庆石化进度的要求,对于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型化工企业来说,这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和压力也是极大,各方面的担心和怀疑也很多。最终,我和班子成员统一认识,打破“小马不能拉大车”的思维定式,迎难而上。
于是,我们大胆寻路,向各方筹集建设资金。
1993年4月,由中国银行安庆分行承担发行曙光化工厂企业债券500万元,融资启动年产1万吨固体氰化钠项目。1994年1月,项目通过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的项目资金贷款评估,在工程用款高峰期筹集到马钢H股5500万港元间歇资金,保证了建设资金需要。
1993年,余永发(右一)在万吨氰化钠施工现场
1994年4月,曙光化工厂与安徽省建设投资公司、安庆石化总厂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采取“小注册、大融资”方式建设运营年产1万吨的氰化钠项目。通过对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实行股份制吸引投资,曙光以较少的资本推进了大工程建设,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2个月的不懈努力,1995年4月23日,当时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年产1万吨固体氰化钠装置投料试车取得成功,实现了与安庆石化年产5万吨丙烯腈工程同步建成投产的目标。曙光化工厂也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八五”期间化工先进企业、安庆市“八五”期间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我被化工部授予“八五”期间化工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曙光化工厂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一改以往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小生产面貌,投产当年即跻身安庆市利税五强企业。
我不满足于国内规模最大的氰化钠生产企业的地位,而是以参与国际大市场,与美国杜邦等跨国公司竞争,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集团首先进行的就是提高产品档次,经过一系列工艺创新,1998年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批量生产出含量不低于98.5%的高纯度氰化钠投放市场,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有效替代进口。同时,我们加入了国际氰化物管理协会。
2010年3月,余永发(左二)视察氰化物装置检修
在这个项目之后,曙光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丙烯腈副产法生产优质氰化钠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被授予“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年产值很快突破1亿元大关,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
氰化钠项目成功以后,我们用新厂反哺老厂,把老厂的液体氰化钠进行扩能,原来产能只有3,000吨的液体氰化钠,后来扩能到20万吨。
我记得在做氰化钠项目的时候,当时厂里很多人都说“老余捞肥了,不得了,上亿投资”。果然不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家承建公司给我送钱,送了不亚于三、四次,把钱都塞到我口袋里了,我坚决不收,他还把钱给我家属,我家属非常好,也不收,如果我收了钱也就没有今天了。
为了进一步发展曙光,我们进行了几方面的调整。
2005年,随着国家推进中小企业改革改制,曙光顺利实施“双置换”改革,企业产权退出国有,国有职工身份买断置换。我们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员持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改制后,广大员工发展愿望强烈,注重发展效率,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分配制度,员工收入随着企业效益上下浮动,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发了曙光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由此,曙光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另外,对员工的管理上,我们原来是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我当厂长的时候,国家已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施行厂长负责制,企业的厂长拥有了部分经营管理权。
于是我就对一些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把在岗位上不作为的成员免去职务,企业渐渐出现了生机。
我们企业参照大庆模式,只要职工子女符合条件就可以入职,这种模式让职工也非常高兴。现在许多老职工的子女在厂里都是骨干,他们对企业有感情,也对企业负责任。当初,有两百多个富余职工跟着老厂搬到新厂,我没让一个职工下岗。对严重违反纪律、不符合条件的也随时开除。
当厂长,要是心目中没有职工,就是水上浮萍。我过年过节从来不请吃喝,不准送礼。朋友对我说,老余你口碑很好,职工对你反映很好。
余永发与职工相处时刻
我到厂已经有51年了,对曙光的感情特别深厚,我是真正地以厂为家,看着厂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许多职工和我一样,他们在厂里工作不分工作日、休息日,都自觉地到厂里来。
但我的家庭就顾不到了。原来企业效益不好,市场非常重要,所以我终日出差,搞营销、跑市场,头脑里面24小时都是考虑厂里的事情,只想把企业做好。
我家属很好,支持我的工作。那时候我的两个孩子很小,没人照看,家属就把他们背在背上,烧饭时把他们捆在桌子腿上,有时候我就带着女儿出差。
原本我应该是60岁退休,到了退休年纪的时候,安庆市领导建议延缓到65岁再退休,所以我一直在岗位上干到65岁,65岁办了退休手续,但我们是现代企业制度,我受聘于董事会、股东会,他们都认为我身体还好,就挽留我,一直到2022年,我已经70多了,我不能耽误年轻人接班,就主动把党委书记、董事长全部辞掉,现在是名誉董事长的角色,按照经济规律、行业发展的趋势向企业提些意见或建议。
余永发在曙光化工集团
有许多领导、老朋友、老同事对我说,你都75岁了,还在岗位上干什么,大家都带着一种很善良的愿望,希望我能够保重身体、享享福。但现在,企业处于上市时期,这也是我原来确定的目标之一,我要等着它完成,我也算完成任务了。
谈到爱好方面,说老实话,这几十年我就没有什么爱好。除了从小时候就喜欢的游泳,另外我也喜欢看书。现在我年龄大了,就想尽量回归家庭,陪陪老伴,烧烧饭。(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采访组)
记者手记
在采访之前,记者怀疑一位已经75岁的老人能否流畅且顺利地完成既定时间的采访,但当见到余永发后,他身上精神焕发的劲头推翻了之前所有刻板想象,事实上,采访中的交谈也流露出他逻辑清晰的表达和思考。
整场采访下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余永发给记者带来的感受和印象,大原则之下,绝不退步,面对质疑,迎难而上,最终“小马也能拉大车”,但是对职工、对曙光,他又展现出不同于“叱咤”江湖场上的细腻温情。
采访中,他说自己有一股“牛劲”,风风雨雨中,是“牛劲”让他坚持下来,逢年过节,不请吃喝,不准送礼;从老厂搬到新厂,富余200多个职工,他没辞退一人;别人把钱送到口袋里,他坚决退回……这是35年的坎坷岁月中,余永发为“厂长”所坚持的“曙光模样”。
主办单位: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运维支持:安徽经济报
皖企追“光”行|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企业巡展㊹——中润新能源(滁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