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健康风险提示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气温较低,加之春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频繁,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嗜血杆菌以及人偏肺病毒等急性呼吸道病原体和诺如病毒感染风险逐渐增加。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结果分析显示,目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的走势存在差异。流感总体进入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上周上升6.3%;不同省份间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不同,其中,北方省份上升趋势尤其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鼻病毒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北方省份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持续下降,南方省份肺炎支原体感染仍处于较低水平,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受影响的人群是5~14岁学龄儿童。近期0~4岁病例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以及14岁及以下病例中人偏肺病毒阳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北方省份上升趋势更明显;腺病毒阳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新型冠状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随着冬季到来,天气逐渐转冷,大部分呼吸道病原体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建议公众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有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建议居家休息,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视情况及时就诊;如需就医,需全程戴口罩;如需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应当佩戴口罩。免疫力相对较弱人群(如孕妇、低年龄儿童、老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应根据疫苗接种的适用条件,积极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最新疫苗,如流感疫苗、新冠病毒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尤其是随着近期流感活动水平上升,未接种流感疫苗的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一、呼吸道传染病
【基本知识】
(一)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个型别,其中甲型(H1N1亚型和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会导致每年的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可发生聚集性疫情。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患者常会出现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主要为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减轻和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二)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存在差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的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
新冠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肺炎相关表现。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
(三)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人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也是导致人们普通感冒常见的病毒,约有30%-50%的成年人及儿童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鼻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但往往以较寒冷季节流行为主。因鼻病毒的型别众多,极易引起反复感染。
人感染鼻病毒后可能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发热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对于婴幼儿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鼻病毒后也可能导致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同时鼻病毒感染也是导致儿童喘息、哮喘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感染鼻病毒后可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
(四)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是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支原体种类繁多,多无致病性,对人体有致病性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一般较轻,潜伏期较长,多为1-3周。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喉咙痛、疲乏、发热、咳嗽缓慢加重、头痛。5岁以下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可能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不同,还会出现打喷嚏、鼻塞或流涕、喉咙痛、喘息、呕吐、腹泻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预后良好,仅极少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佳,可转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以及重症支原体肺炎。感染偶见哮喘、支原体脑炎、皮肤黏膜损伤等肺内、肺外并发症。
(五)腺病毒感染
人腺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具有较强的环境生存能力和传播能力。在人群密集、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腺病毒可引起暴发。人腺病毒包括7个亚属(A-G)至少116个型别。由于型别众多,且组织易感性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组织器官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和胃肠道疾病等。
人腺病毒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引起普通感冒和流感样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咽痛和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肺炎甚至死亡。眼部感染症状也是人腺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可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咽结膜热等多种眼部疾病,并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可引起眼部感染暴发,还可引起“游泳池热(即咽结膜热,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咽炎和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
(六)合胞病毒感染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为RNA病毒,属于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之一。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和B两个亚型。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感染早期症状多局限于上呼吸道,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可发展为下呼吸道症状,主要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极少数进一步加重为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七)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首次于1892年在流感患者的痰液中发现,被误认为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加之其“嗜血”特性,故而被命名为“流感嗜血杆菌”。直到1933年成功分离流感病毒,才确定了它不是流感的病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只有少数流感嗜血杆菌携带者会发展为临床病人。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最常见的是儿童肺炎和脑膜炎,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八)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种人类呼吸道病原体,会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后潜伏期约3-5天,人偏肺病毒诱发的免疫保护较弱,反复感染常见,人群普遍易感,在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更为多见。人偏肺病毒全年均有检出,但以冬春季检出率最高。此外,人偏肺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暴发流行。
人偏肺病毒感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最主要的是呼吸道症状,比如咳嗽,可能是干咳,也会有咳痰的情况。同时会出现流鼻涕、鼻塞等鼻部症状。患者还常常感觉喉咙痛。另外,发热也较为常见,体温可能会达到38℃以上,部分人还会伴有寒战。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日常预防】
1.开窗通风。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居家每天都应适当开窗通风,建议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
2佩戴口罩。养成科学佩戴口罩的良好习惯,到车站、医院、商场、影院等人口密集且密闭的场所,建议要戴好口罩。
3注意手卫生。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洗20秒以上,条件不允许时可备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
4.避免近距离接触。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人,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强机体免疫力。
6.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应及时接种疫苗。
7.及时休息就医。如出现身体不适应注意多休息、多喝水,不带病上班、上课,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二、诺如病毒感染
【基本知识】
诺如病毒全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感染以后病程一般较短,2~3天即可恢复,呈自限性,病例大多属于轻症,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以及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等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多,儿童则呕吐较多。
进入冬季后,诺如病毒肠炎疫情出现上升趋势,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特别是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2025年01月
【日常预防】
1.注意手卫生。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洗20秒以上,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
3.及时消毒处理。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4.做好隔离防护。诺如病毒感染病人应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
5.及时发现与报告。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学生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等工作,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相关症状,及时送医诊治并报告相关部门。
三、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基本知识】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源于日常生活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而释放的一氧化碳(CO),该气体经呼吸道吸入后与血红蛋白紧密结合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发中毒症状。冬季气温较低,农村住宅、餐馆及宾馆等封闭空间取暖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依CO吸入量不同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个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乏力等症状;中度中毒则在轻度症状基础上,可能出现面色潮红、脉搏加快、神志不清、判断力下降等症状;重度中毒表现为深度昏迷、生理反射丧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降低、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日常预防】
1.防范煤炭中毒。家庭生活中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煤炉应安装较好的通风管道,并将管道与墙壁密封严实,防止一氧化碳倒灌回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防范天然气中毒。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
3.防范车内中毒。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空调车在停驶时开空调切不可将车窗全部关闭。
4.及时转移就医。如发现可疑患者,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同时叫救护车,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来源:CDC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