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永昌 ▏永昌人的冬至与腊八

文摘   2025-01-07 15:01   甘肃  

愉悦你的耳朵


连接你的生活


这里是FM106.2永昌综合广播

冬至与腊八

“冬至”开始数九,天气变冷,不注意节气变化和衣着褴褛的人,往往被风邪冒冲而得病。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药物煮煎后包成饺子,叫“祛寒娇耳汤”,在“冬至”这天给人吃了,觉得浑身发热,可以防止人们着凉或冻坏耳朵。永昌的民众过去对风邪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不正的异常气候,使人“着凉”,一是鬼邪冒冲,使人“毛扫”,或叫“冲气”。所以永昌人在“冬至”这一天的吃饭活动,都含有祛寒驱邪两个方面的用意。每逢冬至节,天刚亮,家家户户吃羊肉豆腐窝窝面饭,邻居互送,表示友好。没有肉的贫穷人家,也要吃素窝窝面饭,又必须在出门上地干活前吃了,觉得浑身暖和,不怕寒冷,所以有“冬至要早”的讲究。当天下午,富有人家吃羊肉臊子泡锅盔,凡做羊肉饭菜,必须用辛热健胃药物生姜、花椒作佐料,这些佐料有调味祛寒的双重作用。晚上四街十字和庄外,点燃柴火,男女老少围绕火堆走几转,边走边拿着点燃的纸钱在头上乱绕,说火光能驱邪消灾;所以至今还有人点火“燎病”的古老的巫医疗法。有些人家许愿在冬至节晚上“打花儿”或“放花儿”,说能驱邪免祸。“打花儿”是用砂罐熔化的生铁水,打喷在老榆树上,经过茂密的树枝互相碰溅,满树即发出火花,颇具火树银花的奇观。“放花儿”是小型的焰火。用不同的配方,将生铁、木炭、铜、硫磺等粉末作原料,装配成许多花罐,在黑夜里用火药捻子引燃,即喷放出两三米高有红、绿、黄、蓝等似有枝叶的各色花朵。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这月的初八日叫“腊日”,又称“腊八”,原来是佛教界的“成道节”日,据说当年的释迦牟尼苦行修道,饿得面黄肌瘦、精疲力竭,一天他走到尼连河畔,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正巧被一位牧羊的姑娘看见了,连忙将她身边带的包谷、豆子、小米和拣来的野果、野菜,用河水熬煮成一罐乱七杂八的稀粥,一口一口地喂给他,释迦牟尼顿觉四肢有力,翻起身来,谢过姑娘,去到河边洗了澡,仍旧静坐在菩提树下默念修行,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于是佛门弟子每逢“腊八”,吃喝粗茶淡饭,表示纪念。佛教传入我国后,“腊八节”吃“腊八粥”,逐渐成了我国的一种民间习俗。永昌也不例外,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吃黄米稠饭,就叫“腊八粥”。永昌人吃“腊八粥”有几层含意:每逢“腊八”,不论贫富都吃“腊八粥”,以表示不忘勤俭度日的俭朴风尚。吃“腊八粥”,特别讲究要吃饱;将到年终,人人能吃一顿饱饭,表示对五谷丰登的喜悦。做“腊八粥”,宜多不宜少,人吃饱后,要有点剩余,才视为利吉,将剩余的保存好,等到“除夕”饲喂耕牛,叫“装仓”,表现了炎黄子孙“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糜子属于低产作物,七十年代以来,播种面积日益缩小,因此,黄米缺少,民间改用包谷、小米、大米、大麦、珍子做的稠饭,也叫“腊八粥”,正和《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西晋文学家孙梦祭介子推文:“黍饭一盘,醴酪二盂”的记载相同。

摘自:《大美永昌》永昌故事

配音:魏若然


制作:张媚华
编辑:杨晓姗
责编:金兆飞
监制:毛尔泽


永昌发布
永昌县人民政府官方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