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吉林的这一本书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了。
11月15日,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强向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先生向北》。
“今天会上,给大家发了这本书《先生向北》,我看了两遍,很受教育。”据吉祥新闻发布的现场视频,黄强介绍,《先生向北》记载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国顶尖的自然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大家,来到东北的真实故事。而促成这一批文化奇观的,则是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匡亚明、宋振庭等优秀领导干部。
一时间,《先生向北》被广大网友称颂。
书中留下一系列“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感人故事,也成了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热话题。
《先生向北》的简装版是2018年5月出版的,累计加印6次;精装版是2024年8月出版的,累计加印2次。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被改编为同名话剧……
一本书因何受到省委书记的推荐?《先生向北》到底讲了啥?
记者在阅读和思考中探寻答案。
《先生向北》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作者鲍盛华以1961年张伯驹、潘素夫妇二人北上吉林作为全书的引子,带出身边一位又一位先生。1945年至1965年是东北人文领域非常重要的20年。这20年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向北迁徙,大量精英奔赴东北,令东北的文脉隆起。
而吉林长春,则处于这次隆起的中心地带。
匡亚明、宋振庭、佟冬、公木、于省吾、吕振羽、唐敖庆……
这些来自文化界、教育界、科学界、思想界的先生,先后北上,来到长春。一时间,吉林的上空,群星璀璨。
先生缘何北上吉林?
记者认为,吉林尊重、呵护、包容“先生”,最终才让这里成为八方英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而吉林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是关键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黄强在讲述中,特别提到了两位优秀领导干部:匡亚明和宋振庭。
他们与吉林有着怎样的故事,做出哪些贡献?
一起了解一下:
匡亚明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宋振庭曾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先后成立了吉林省文联、省博物馆、省作家协会、省歌舞剧院、省京剧院、省吉剧团等,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后改为白求恩医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为主体的综合工、农、医、师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形成都有其辛劳的汗水。
他们,只是众多先生的缩影。正是这些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优秀领导干部,把昔日人文气息不盛的吉林变成了全国人才纷至沓来的集聚地。
干部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
干部敢于担当、锐意改革依旧是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一环。
当前,吉林正聚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调衔接,让创新“第一动力”充分释放。
从中可见,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赓续传承“北上精神”,极具现实意义。这也折射出《先生向北》的价值和意义非凡,也是书籍热度所在。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风骨、一种境界。
“在新时代的吉林,《先生向北》有着三层意义:外来的读者看了这本书,会对那些大先生们曾经工作的地方心向往之,从而激发他们来吉林创业和工作的热情;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吉林这片热土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热情;这本书对吉林文化(文博)事业将会产生很大的触动,书中那些优秀的老一代的文化文博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长春出版社总编辑李春芳道出背后的深意。
一本书,可以记录东北大地的文化血脉。
一本书,可以激发吉林人对家乡的热爱。
一本书,可以字里行间满是情感的涟漪。
一本书,可以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先生向北》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启迪现实和未来的指引。
国之所需,先生所赴。
先生向北,北上吉林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