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镇宁小黄姜”产业蓬勃发展,从原来的散种、散售到如今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多元化、多样性销售,展现出了镇宁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取得的新成效。而这其中汇聚了镇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他们就像紧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镇宁小黄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近日,记者分别跟随这条产业链条上的不同角色,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镇宁小黄姜”这个大产业上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的。
贵州惠农康达有限公司位于扁担山镇扁担村的生姜种植基地里200余名工人正在采收生姜
“这里这个位置要剪掉,如果说是拿去卖市场的话可以的,但是拿库存的话这样不行。来看,一般撇这个位置,从这个位置来评判标准,它如果没有姜丝,这种姜完全撇出来了,一点姜丝都没有,那这姜就坏掉了,就不能要,你存起就烂了。”
在镇宁本寨镇的一片姜地里,姜农们正抢抓时节,紧锣密鼓地进行采收。而正在指导姜农采收、剪枝以及如何分辨优质小黄姜的是被姜农们称为小黄姜“经纪人”的郭发达,这块姜地前不久郭发达已经和姜农谈好了价格,这一天,他特意和合作伙伴来到地里采收打包,准备收购之后入库保存,然后对接省内外收购商进行销售。
郭发达笑着向记者讲述他成为一名小黄姜“经纪人”的过程:“这个姜我们自己也在种,原来我们自己种的时候,因为销路受限,就试着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但是那个时候市场本身就比较混乱,慢慢的我们就在销售中接触到镇宁本地的一些市场上老板,后面逐步又认识了外省的老板,慢慢的,才形成了现在这个产业。”
郭发达家住我县白马湖街道祝英村,作为土生土长的镇宁人,从小就在村里看着老人们种姜,在父辈们的耳熏目染下,郭发达对小黄姜种植非常熟悉,通过总结父辈们多年来传统的种植经验和利用互联网信息等不断的学习,形成了成熟的种植技术,每次遇到姜农,他都毫不吝啬地将种植技术告诉姜农。
郭发达和姜农们在田间地头交流
“其实种植这一块真正掌握技术的不多,姜农们就是以传统的种植方法去种,不太能接受现在新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巴不得他们把这个姜种出来,种出来效果理想点,价位高点,我们大家反正都是有收益的。”
郭发达告诉记者,每年镇宁小黄姜丰收的季节,镇宁就像一个大型集散中心,省内外的收购商都会蜂拥而至,作为镇宁小黄姜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他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团结起来,把产业做大做强。郭发达的合作伙伴陈云祥多年前从重庆来到镇宁,发现镇宁小黄姜产业发展劲头强劲,也开始参与到“经纪人”的队伍里来。
郭发达和他的合作伙伴陈祥云
陈云祥向记者讲述着她从事镇宁小黄姜“经纪人”的故事:“那时候也没有人教我们,别人去买姜的时候,我就去悄悄跟在别人后头去看,去听别人怎么讲、怎么说、怎么买、怎么认识姜,那个时候我们的老板要求我们每天要把收姜的经验来总结,所以记不住的情况下,我就用手机把它记录下来,晚上就拿来背下。”
镇宁小黄姜“经纪人”是产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是镇宁小黄姜产业的源头力量、种植户与市场端的桥梁,为种植户解决销路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缓解镇宁小黄姜市场集中销售的压力。
在安排完姜地里收购事宜后,郭发达马不停蹄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家乡白马湖街道祝英村。姜地里迎着阳光正在采收小黄姜的老人是郭发达的幺爷爷郭明礼,郭明礼也是祝英村里种了几十年小黄姜的老人了。郭明礼说:“今年我栽了一千多斤姜种,大概可能两亩多点,是我们两老自己种的。我们祝英村栽姜起码有几十年了吧,我今年都有78岁了,我记事的时候就载起的,今年我们种的姜就比往年好,因为我们今年买得“芸乐收”来打,一千斤姜种往年只收得到三四千斤姜,今年要收到五六千斤姜。”
郭明礼正在采收小黄姜
在祝英村,除了种植小黄姜,储存小黄姜也是一门技术活,每到生姜丰收季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之后,姜农们便开始精心打理姜窖,有的是深挖于地下的洞穴式,有的则是半地下半地上的独特构造。姜窖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使得镇宁小黄姜能够在其中安然度过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姜窖看似简陋,却蕴含着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为了均衡利用土壤养分、防治病虫害、减少杂草、改善土壤结构,小黄姜种植一般采用轮作模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采收完今年的小黄姜之后,郭明礼已经想好了下一季要种植的作物。他说:“其他地方的地萝卜也没有我们这个地方的好吃,下一季,明年就开始种地萝卜了,种了地萝卜隔个一两季又继续栽姜。”
凌晨4:00的镇宁小黄姜早市
广大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共同推动了镇宁小黄姜产业的蓬勃发展,他们是小黄姜产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如今,镇宁小黄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4年,镇宁小黄姜全县种植面积达14余万亩,产量达25.6余万吨,产值达15.36亿元,镇宁小黄姜正以其卓越的品质、悠久的种植传统、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成为镇宁的一张亮丽名片。
对于镇宁小黄姜产业,您还有什么想告诉我们的?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