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四季度“最美昌吉人”出炉!

文摘   2024-11-22 22:35   新疆  

近日,昌吉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经基层推荐、媒体宣传、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评审确定周秀华等5人入选第四季度“最美昌吉人”。
他们中有助人为乐、情暖群众的公益理发师蔡新艳;有83岁初心不改献余热的基层宣讲员汪映雪;有用爱坚守、孝行无疆的孝顺儿子冶明国;有“春风化雨”润无声、甘做花丛一抹绿的女警官于梅;有曾经隐姓埋名,如今热心公益的核工业战士周秀华......他们用点滴行动、善行义举传递着爱与温暖、诠释榜样精神、彰显道德力量。快来认识一下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最美昌吉人”,他们是:
爱心义剪 情暖群众

蔡新艳,女,汉族,昌吉市怡霏爱心公益团队雷锋义务理发队队长,奥艺美发沙龙店长、发型师。

她是热心公益的理发师。2016年,蔡新艳在朋友的带动下,加入昌吉市怡霏爱心公益团队。刚开始,她只是参与公益团队发起的帮扶困难家庭、残疾人、学生等群体时捐点款或买些慰问品送给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参加团队公益活动次数多了,她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去团队结对帮扶的老人、残疾人家中时,他们中间有的人总是因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理发都成为一件难事。从那以后,每次去慰问这些家庭时,蔡新艳总是不忘带上自己的理发工具,带领队友们帮困难群众整理家务。志愿服务的同时,她总是利索地帮老人、残疾人洗头、理发。在怡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雷锋义务理发志愿小分队,蔡新艳发动身边热心公益的理发师们纷纷加入团队。

她是公益路上的有心人。做公益时间长了,蔡新艳也从一个公益“热心人”成长为公益路上的“有心人”。从2017年开始,她的理发店就推出了为残疾人、环卫工人、退役老兵免费理发的公益项目。考虑到自己的理发店位于州二中附近,为了方便孩子们理发,她主动推出了学生价。发现小区一些老人为了省钱,几个月才理一次发,她又主动在小区居民群里发出公告:“独居老人免费理发”,并在店里设置了告示牌,让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感受到了身边的温暖,也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蔡新艳把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落在平常。2019年11月,一场大雪后的中午,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一瘸一拐地走进店里,蔡新艳热情地招呼他坐下,他难为情地说:“我不理发,就是想借你的推子修一修鬓角。”蔡新艳细心发现他的腿脚不便,一只手也不太灵活。她急忙扶着他坐下,说:“大哥,推子我可以送你一把,但你整个头发都有点长了,自己肯定是修不好的,还是我来给你理吧,不要钱。以后你要是不方便来,我还可以上门给你免费理发。”这一承诺就坚持了五年多。同样享受这样上门服务待遇的还有许多人:康居苑小区的高龄老人张阿姨的腿脚不好,每月5号左右要上门理发;光明苑小区的李叔眼睛不好,每月12号左右要上门理发;还有王阿姨坐轮椅,每次出门老伴都特别费力,每月底是必定要理发的。在蔡新艳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这些需要常年上门义务理发的老人信息,每到为这些老人理发的日子,她总会安排雷锋义务理发队的队员们轮流上门为老人们服务。蔡新艳更是常年为自己所在的小区9名高龄老人上门义务理发。

她是义务理发的领头雁。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大众化,怡霏爱心公益团队每月都有几次进乡村、社区、军营、环卫站的集中活动,义务理发一直是团队的常规项目。每次接到活动通知,作为团队骨干,蔡新艳常常是二话不说就把已经约好的老顾客推掉,跟随团队前往集中活动点,一人一剪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近年来,她和队员们急群众所急、助群众所需,为昌吉市部分街道、社区、医院、公安干警等单位工作人员累计义务理发18000多人次,最多一天理发60多人。蔡新艳累计为残疾人、独居老人、环卫工人、退伍老兵减免理发相关费用6万多元,先后为200多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退伍老兵和残疾人长期提供上门义务理发。

蔡新艳,一名普通的理发师,一个热衷公益的志愿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剪一推的爱心奉献,有的只是对高龄、空巢、行动不便群众的真情付出。她用巧手义剪奉献爱心,服务群众,也把爱传播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把温暖植入更多城乡群众的心中。

核试巾帼不忘初心 投身公益温暖人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毛纺厂社区欣景园小区,有这样一位老人,20余年来热心公益,无私为灾区、困难群众捐款,常年关心和帮助空巢、独居老人,给因病致贫的无助家庭带去温暖和关爱。她就是今年80岁的周秀华老人,虽然已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她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就要把公益做下去。”
她是隐姓埋名的核工业战士。周秀华曾是一名保密战线的战士,默默无闻地在国家核工业一线工作了20年。1962年1月,她被调入国家核工业部,从事核工业研究,从此隐姓埋名。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爆炸,周秀华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此后,她一直在茫茫戈壁从事核工业研究生产工作,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窝窝头,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20年。
她是小区里的热心人。在欣景园小区,周秀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经常走访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小区里哪一户有困难,哪一户需要帮助,她心里都有一本账。83岁的陈德全2020年不幸患脑溢血长期卧床,儿子患有血友病,需要长期服药,老伴也年近80岁,无力照顾两人。几年来,周秀华一有空就帮助他们买菜、做饭、送医送药。周围的左邻右舍无论谁家遇到困难,周秀华都会倾囊相助,助老助困助学助病,慷慨解囊。
她是热心公益“周妈妈”。除了帮助小区里的人,周秀华只要知道谁有困难都会伸出援手。白血病患者钱晓如是毛纺厂下岗职工,带着儿子一起生活,靠低保金和母亲的退休工资维持生计和治疗,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周秀华知道后,帮着钱晓如申请廉租房,还给她送去了被子、褥子,每个季度都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去看她,直到2020年钱晓如去世。自1998年以来,每逢国内外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周秀华总是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少则500元,多则2000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周秀华通过新闻看到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瞬间泪流满面。她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00元,并决定从2008年5月开始,每月向市红十字会捐款50元,支援市红十字会开展人道救助工作,直到她去世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周秀华为灾区、因病致贫的特困病人等捐款累计达14.2万元,被她帮助过的人都亲切的称她为“周妈妈”。
2010年,周秀华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昌吉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并到昌吉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她要求身故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无偿捐献眼角膜。她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在周秀华的窗台上,有一个她自制的透明“爱心箱”,里面存放了不少零钱。每年1月初,周秀华就开始攒零钱,如果亲朋好友去她家,她也会动员他们将零钱放到爱心箱里,等存的差不多了,就捐到社区或昌吉市红十字会,这一善举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尽管年事已高,周秀华老人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她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感染了周围的人,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都可以继续发光发热。她的无私奉献,不仅温暖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更激发了周围人的善心与行动。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
用爱坚守 孝行无疆

在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北沟二村有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叫冶明国。他用非凡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和至孝真情,像一盏明灯,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温暖着每一个了解他事迹的人的心灵。
冶明国母亲年逾八旬,身体不佳,父亲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的重担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丝毫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用自己的爱与坚持,为父母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屋子,冶明国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小心翼翼地帮助父亲翻身、洗漱,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谨慎,生怕弄疼了父亲。他知道父亲的身体需要营养,于是将各种食材营养精心搭配,细心熬成软糯可口的粥,再把馒头掰成小块,喂给父亲。看着父亲一口一口地吃着,冶明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
冶明国的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照顾父母而展开,他放弃了自己很多的休闲时间,放弃了和朋友相聚的机会。曾经有朋友邀请他一起出去旅游,他只是微笑着拒绝了,因为他知道,父母离不开他,他是父母的依靠。在他的心中,父母的健康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时刻守护在父母身边。当父亲因瘫痪而心情烦躁时,冶明国总是耐心地安慰父亲。他会握住父亲的手,用温和的语气说:“爸,您别着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您看,咱们一家人还在一起呢。”他的话像一股清泉,滋润着父亲忧愁的心灵,让父亲渐渐平静下来。有时,父亲大小便失禁,屋子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但冶明国没有丝毫介意,他迅速为父亲清理干净,更换床单被褥,让父亲能够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在漫长的岁月里,冶明国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经济上的压力,照顾父母的疲惫,这些都曾让他感到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四处寻求帮助,学习护理知识,只为能更好地照顾父母。邻居们都对他赞不绝口,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每当有人夸奖他时,冶明国总是谦虚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父母养育了我,现在他们老了,我照顾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他的话语简单而朴实,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儿女及身边的人传递着孝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懂得了珍惜亲情,懂得了感恩父母。
除了对家人的关爱,冶明国还将爱心洒向了村里的邻居们。在北沟二村,他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肠。邻居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哪家的水龙头坏了,他会拿着工具去帮忙修理,修好后还会耐心地告诉邻居一些保养的小窍门;哪家老人身体不舒服,子女又不在身边,他会主动去看望。他的热情和善良像一把火,温暖着每一个邻居的心。
冶明国,用他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亲之歌。他的事迹像一颗种子,在昌吉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是道德星空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亲情,用爱去守护我们身边最亲的人。他像那默默流淌的溪流,虽然平凡,却有着滋润万物的力量,让家庭这个港湾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孝”,不是一时的相遇,而是一生的坚守。在照顾父母的漫漫长路上,他坚定而有力,留下的是一串串爱的足迹。
“春风化雨”润无声 甘做花丛一抹绿

于梅,女,满族,中共党员,现年50岁。从警25载,她先后在昌吉市公安局三工派出所、国保大队、交警大队、政工科等部门工作。在此期间,她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获评全区公安宣传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昌吉州公安机关十佳“纪检政工优秀干部”、优秀公务员、昌吉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宣教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她在全国公安“三微”大赛中,两部微博类文学作品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牢记使命,深学笃行。围绕州市党委宣传部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各项部署要求,于梅积极作为、履职尽责,高效保质地完成了一项项任务。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工作,她多次前往基层所队,参与建立党员活动示范点,审读并修改网络新媒体视频及行业精神文化产品近100余项,确保内容“零失误”、“零差错”。2018年6月,在市公安局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下,她组建了“金盾”宣讲队,依托“金盾”宣讲队的引领作用,她坚持撰写反映公安英模、身边优秀榜样事迹的各类宣讲稿、演讲稿30篇,培养了10名年轻宣讲员,带队参加区、州、市各级宣讲大赛、巡回宣讲2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0万余人次,“金盾”宣讲队已成为昌吉市局对外宣传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全州公安机关唯一的品牌宣讲队。通过组织各类演讲、宣讲、文化活动,选拔了一批热爱公安事业、具有宣讲能力的优秀人才,自编创作了大量讴歌公安干警忠诚无畏的文化作品,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公安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对标发力,锤炼素质。于梅从事公安政工宣传工作以来,紧密结合政治形势,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培育,充分发挥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她以丰富的政治文化建设为载体,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挖掘公安选树的典型事迹。面对各项公安政工任务要求严格、任务繁重的情况,于梅力求在主题活动上策划、稿件质量上档次、出精品。她克服困难、倾心探索,2023年至今,相继在中央、区、州、市各类媒体平台、报刊、电视台推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新昌、政法系统平安之星王荣、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周佳庆、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辛亚银等同志的优秀事迹。她撰写刊发的各类原创文章达1580余篇,相继刊发在中央、自治区、州级等主流媒体。为积极配合各项专项工作迎检,她撰写编发了《回溯从警初心 铁血荣光铸警魂—忠诚的记忆》、《发扬“三牛”精神 戍疆稳昌铸忠诚—平凡的坚守》等公安英烈事迹系列丛书和队伍建设宣传册。她创作编排的原创作品《铭记初心 唱响党的二十大精神》入选区、州党委宣传部刊载,《公安心向党 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清澈的爱 用忠诚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节目先后在各级宣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推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滨河“义警”在行动》《空巡义警 ‘翼’起守护》在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分获二等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她还组织基层文艺骨干多次参加区厅、州局各类文化活动并获奖,积极撰写申报全区公安机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材料,助力昌吉市公安局在2023年3月成功获评全区公安机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担当。这些年来,于梅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任。她的丈夫长期在异地工作,作为政法双警之家,她在失去双亲、婆婆身患慢粒性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坚强面对工作和生活,默默付出。她自己也患有缺铁性贫血和胃病,几年前做过“胃穿孔”手术。尽管如此,她一忙起来就时常忘记吃饭、忘记照顾孩子。孩子见到她,总是逢人便说:“我妈妈总有写不完的材料……”基层所队的领导和同事见到她,总是心疼地说:“小于,你总是宣传别人,总是一心为基层服务,什么时候也讲讲你自己。”工作之余,于梅热心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苏玉琴创立的“昌吉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队伍中的一员,多次参与爱心捐赠1万余元,爱心志愿活动30余场次。
一分耕耘孕育一分收获,一分汗水浇灌一分成功。不管心里有多“苦”,甘做花丛一抹“绿”,她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在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诠释着人民警察的担当,记录着公安民警的忠诚奉献与时代风采,在新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耄耋之年献余热 初心不改显忠诚

汪映雪,今年83岁,是原昌吉州第四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他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继续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成为了昌吉州最美志愿者、昌吉市优秀共产党员、昌吉市金牌宣讲员。汪老始终坚守党的信仰,牢记党的宗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2015年,汪映雪向社区提出建议,开放居民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阵地,并主动承担起三个活动阵地的管理职责。每天,他往返六次,负责开门、锁门、整理活动器材和打扫卫生,不辞辛苦,只为给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活动场所。
2017年,他当选为庭州社区网格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社区组建了一支文艺队。最初,这支文艺队仅有20余人,但在汪映雪的倡导和支持下,如今已发展壮大有三支舞蹈队、一支管乐队、一支合唱队、一支曲子队和一支太极拳队,共计110余名成员。这些文艺队不仅在各乡镇、街道、社区进行了近百场巡演,还为许多困难群众送去了慰问品和精神食粮。担任庭州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的七年间,汪映雪多次组织党员捐款捐物,慰问生活困难的群众。他还利用自己的专长,义务教授辖区儿童美术、书法和钢琴。其中,一位名叫苏迈叶的维吾尔族小朋友,大学毕业后仍与汪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份师生情谊令人感动。
此外,汪映雪还担任绿洲路街道基层宣讲员,多年如一日地走在宣传党的治疆方略、民族团结、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辉煌成就以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前列。他撰写了36篇宣传文章,创作了6首歌颂美好新时代、歌颂伟大祖国的歌曲,并以昌吉的发展变化为题材,创作了4个曲艺节目,如《民法典》等,由社区各文艺队、曲子队在巡演中表演。
近年来,他应邀参加了220余场各类宣讲活动,足迹遍布军营、学校、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业。在州市和街道组织的宣讲大赛中,他多次获奖。今年10月,在昌吉市委宣传部和统战部联合举办的“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石榴花开宣讲大赛》中,他再次荣获奖项。他宣讲的抗日老兵许英奇万里来疆支援建设的故事,已被建成《许英奇事迹馆》,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汪映雪还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苏玉琴的民族团结事迹写成《艰难困苦渡彼岸,玉韵琴心颂和谐》的宣讲稿,在相关社区宣讲,感染力极强。有关苏玉琴的报告文学在昌吉州辉煌70年、壮丽新昌吉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并以《玉韵琴心》为题出版。目前,汪老正在撰写《一诺千钧——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苏玉琴印象》。
尽管已耄耋之年,汪映雪老人依然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志愿服务之中,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深入社区、网格开展宣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21年7月,自治区电视台为汪映雪拍摄了一部名为《百年初心》的纪录片,作为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播,进一步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汪映雪的敬业奉献精神、无私奉献品质以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热爱和传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仰。他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党的声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为构建和谐昌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稿件来源│昌吉市委宣传部


关注我们

昌吉警苑
欢迎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公安局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