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泽速递 |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交通运输标准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摘   2025-01-08 17:29   海南  

来源: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交通运输标准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交科技发〔2024〕161号

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交通运输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量技术委员会,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


现将《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交通运输标准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交通运输部


2024年12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场监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交通运输标准管理创新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部署,加快构建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针对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路领域标准,创新标准管理机制,提升标准供给时效与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升交通运输标准“时”和“质”为主线,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着力加强标准制定进度管理,严格标准研制质量管理,提高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效能,推动标准预研与储备,提升标准信息服务能力,筑牢标 准管理创新基础。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进展明显、三年巩固提升”的目标,持续推动标准化管理创新,总结提炼有效 做法和成功经验,转化形成长效制度机制,推进标准供给质量提升,标准化治理效能持续增强,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加强标准制定进度管理 

(一)优化标准立项评估机制。交通运输部标准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部标准管理机构)增强标准立项评估时效,根据标准需求增加标准立项评估频次,缩短立项时间间隔,并视工作需要增加专项评估。突出对标准制修订工作基础的立项评估要求,综合评价标准草案规范性、技术内容成熟性、计划实施进度合理性,确保立项后标准制修订计划顺利实施。 分类简化标准修订立项程序,对标准草案修订内容符合复审 结论、文本编写规范的项目,可直接下达标准制修订计划。

(二)强化标准制定过程监管。细化标准制修订执行计划管理,依据标准制修订内容、质量和周期要求,限定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标准报批等重点环节的工作内 容和完成时间。部标准管理机构建立交通运输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联系机制,强化标委会等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对标准制修订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强沟通对接,加大重大意见分歧协调处理力度,强化督导工作,及时提醒督促,对进度滞后的项目按规定进行约谈和定期通报。整改到位前,原则上不再对标准第一起草单位下达新的标准制修订计划。

(三)加快标准审批发布速度。增强交通标准审查组等技术支撑机构、标准出版机构、标委会的时效意识,严格落实《交通运输标准审查管理规定》等要求,压缩标准制修订形式审查和出版校核时间。增加行业标准发布频次,对重点急需标准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对国家标准报批材料做到随到随办。交通运输部有关业务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部业务管理 机构)主动参与指导所负责业务领域相关标准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工作,加快标准发布审查阶段会签审定速度。 

(四)建立重要标准绿色通道。实施关键核心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对列入交通运输部标准化年度工作要点、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专项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特事特办。列入清单管理的标准,立项评估和发布审查阶段随到随办、可不按批次处理,在征求意见阶段根据紧迫程度适当压缩时间,在形式审查和出版校核阶段可采取联合办公高效推进。 


三、严格标准研制质量管理 

(五)夯实标准立项质量控制。严控标准草案质量,申报单位提交立项评估的标准草案应当经过充分预研,符合技术内容明确、文本编写规范的基本要求。严控项目推荐质量, 标委会加强与部业务管理机构沟通汇报,充分论证申报项目 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严格标准化专家在标 准立项评估中对标准草案编写质量的把控。研究将标准立项 评估形式审查通过率纳入标委会年度考核。 

(六)强化标准制定各方责任。强化标准第一起草单位、第一起草人的质量责任,制定详细的标准研制质量管控流程。 加强标准验证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和行业标准验证点作用,重点对标准技术指标的科学性、采用国际标准关键指标的国 内适用性等开展验证工作。强化部业务管理机构全过程指导,落实标准主审委员制,全程参与和监督标准制修订,协助标 委会做好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三阶段标准质量管理。 

(七)广泛听取标准相关方意见。进一步深化定向征求 意见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广泛听取标准相关方意见,根据需要征求意见范围充分覆盖国务院有 关行政主管部门、部业务管理机构、标委会委员、省级交通 运输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消费者组织和教育、科研机构等,确保标准技术内容符合行业发展实际。


四、提高标委会工作效能 

(八)充分发挥标委会委员作用。严格标委会委员选聘,优化标委会委员构成,提高标准实施应用单位和有关技术专家的委员占比,充分调动和发挥委员及所在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特长。落实主任委员办公会制度,定期就标委会工作、重点标准制修订等,开展调研、交流和研讨。加强委员履职管理,研究建立委员活跃度指标,定期开展委员考核,对参与度、贡献度不高或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影响工作开展的委员 应当及时调整。 

(九)强化标委会内部能力建设。加强对标委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标准化基础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提高标准化管理工作效率。定期对标委会委员开展标准化政策制度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及时对标准起草单位集中 宣贯标准制修订程序和标准编写等要求,促进标准制修订质量提升。 

(十)促进标委会间的沟通与合作。鼓励业务具有关联性的标委会互派观察员了解彼此工作进展,在相关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提出促进标准协调衔接的意见。支持标委会加强合作,组建跨领域、跨专业团队,共同推动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 


五、推动标准预研与储备

(十一)创建标准草案储备库。鼓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聚焦综合交通运输、智慧物流、安全应急、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标准 体系和标委会标准体系,以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专项明 确的重点标准制修订需求,积极提出标准草案,加强标准项目储备。建立标准草案储备库,推动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 下达标准制修订计划。加强国际标准采标转化、制修订等项 目储备,推动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同步部署、同步研制。 

(十二)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完善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项目立项与标准研制协同部署、协同开展。瞄准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加强标准攻关,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载装备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统筹设置标准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优先支持标准 研究立项,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 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 


六、提升标准信息服务能力 

(十三)完善标准信息化服务。升级交通运输标准化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标准化系统)信息查询服务功能,汇聚交通运输各层级、各领域工程建设、技术、产品和服务标准数据信息,实现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标准的一站式查询,提升标准查重准确性,避免标准重复、交叉。优化标准化系统标 准制修订计划进度提醒功能,提高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 

(十四)加强标准数字化建设。积极发展机器可读标准, 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在标准研制中的应用,引入先进的标准文本编辑、内容索引、格式检验、自动审核等工具和技术,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采用在线协作与评审工具,提高标准编制、审查工作的沟通和协作效率。 


七、筑牢标准管理创新基础 

(十五)加强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在交通运输科技人才评选、社会团体科技奖励评选中,专门设置标准类别,鼓励各单位对在标准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推动将标准化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单位和个人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各单位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十六)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与标准普及。打造熟练掌握国际规则、精通专业技术的标准化人才队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标准解读、标准宣贯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提升全行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加强省级交通运输 主管部门、标委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 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水平。 

(十七)加强标准化经费支撑保障。部属科研单位应将标准化研究纳入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范围,打造高质量标准策源地。鼓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标准研究制定、实施评估、监督检查和信息化服务等纳 入部门预算保障范围。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需求、制定和应 用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 


八、保障措施 

部标准管理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策合力,会同部业务管理机构推动本行动方案的实施。标委会、交通标准审查组、标准出版机构等要对照行动方案要求,提升创新意识,细化推进措施,加快工作部署,抓好任务落实。交通运输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创新可参照本行动方案执行。




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 (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落实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大规模设备更新、人工智能应用、安全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对交通运输标准提升的新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突出 重点、精准发力,聚焦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智慧物流、智慧出行、运输安全、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发布一批 关键核心标准,加快构建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 准体系,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标准高质量供给和高效能实施,以标准促融合、优治理、强创新、提质量,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的引领、支撑、巩固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二、 以标准支撑运输结构调整优化 

(一) 加强货物多式联运设施联通。加快研究制定铁水、公铁、空铁联运基础设施及换装场所等标准,研制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多式联运服务质量及测评标准,优化枢纽建设及网络运行服务,提升货物综合运输效率与质量,增强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 

(二) 促进联运转运换装设备共通。加快制定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多式联运集装箱转运系统等标准,研制多式联运装备匹配性要求等标准,促进大宗散货和大件货物“散改集”运输,提高多式联运全程运输效率。制定空陆联运厢 式运输半挂车、模块化双挂汽车列车、内河运输船舶船型等标准,推动交通运输装备集成通用化、智能绿色化发展。

 (三) 强化货物联运作业衔接畅通。加快多式联运货物积载加固、转运衔接、作业服务等操作规范标准制定,优化精简铁水联运转运作业环节,促进铁水联运运营组织协同。制定集装箱铁水联运装载和安全检查等标准,强化铁路、公路、水路危险货物运输标准衔接,促进应急管理联动响应,加强安检信息交换,推动实现一次安检。 

(四) 加强货物多式联运信息互通。加大国际物流供应链保障相关的信息交换、信息监控等标准供给,推动信息联通和运输全程可监测、可追溯,提高联运服务效能。研制国 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系列标准,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开展危险货物运输、冷链运输电子单证及多式联运单证业务流 程标准研究,规范电子单证流转信息、流转接口等,解决转 单、换单的问题,促进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 一箱制”。 

(五) 推进交通与能源旅游等产业融通。加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标准供给,制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综合运输通道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分级分类、旅客联程联运 运输量和货物多式联运运量计算方法等标准,以规划、统计为牵引,统筹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 扩功能、增动能。研制交邮融合、交快融合等信息交换和服 务标准,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 以标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六) 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道路、重大桥梁、隧道、港航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智能建造、检测、监测和预警等标准研制,制定高精度地图和智慧航道等标准, 推动建立适应智慧交通发展的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促进交通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协调衔接。 

(七) 支撑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发展。完成道路交通信息采集、自适应巡航控制等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标准制定,提升营运车辆车路、车车信息协同技术水平。研制自动驾驶车辆物流运输服务、货运车辆编队行驶技术等标准,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应用,提高路网通行和车辆运输效率。 

(八) 推动智能港航系统建设。加强自动化干散货码头远程操控作业系列标准制定,推进智能堆场、智能理货等技术标准研制,强化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港口数字化赋能。加快基于区块链的进出港业务电子平台、航运区块链架构与数据规范等标准制定,推进航运大数据平台标准研制,推动内河航运转型升级,引领智能航运新业态发展。

 (九) 提升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应用规模。加快制定信标北斗返向链路服务、内河航运北斗差分数据播发与接收等标准,研制基于北斗的车船设备相关标准,推动北斗定位模 块、搜救信息交换、增强服务和短报文信息服务等标准制定, 加快北斗在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推广,保障行业北斗应用可靠运行,进一步推 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行业广泛应用。

 (十) 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研制无人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标准,完善无人化物流配送相关标准,加快推动无人机创新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


 四、 以标准助力运输服务能力提升 

(十一) 健全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制定港口散杂货进口电子舱单、电子提货单、集疏港电子计划单、汽车电子磅单等标准,研制集装箱追踪与监控设备等标准,提升供应链 管理组织效能。制定交通物流数据资源、干散货江海联运港口数据交换等标准,促进物流关键信息互联共享。 

(十二) 畅通城乡物流末端循环网络。加快制定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运营服务等标准,引导“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农村物流站场设施建设,畅通物流末端微循环。加快制定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评价等标准,推进城市和道路货运配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 

(十三) 提高物流管理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货运枢纽、智慧分拨配送中心、集装箱冷藏温控及智能终端、货运电子铅封系统、交通运输二维码等标准制定,提升物流 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研制网络平台道路货运电子单证、网络货运平台技术要求等标准,促进数字技术与道路货运融合应用,推动网络货运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

 (十四) 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加快空铁旅客联运服务、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和智能化系统等标准制定,提高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满意度。制修订水路旅客运输和邮轮(游轮) 运输服务、汽车租赁服务、定制客运网络平台等标准,加快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无障碍运营服务等适老化标准,更好地满足旅客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五、 以标准促进交通安全绿色发展 

(十五) 促进新能源车辆广泛应用。完成营运纯电动汽车换电服务、动力蓄电池维修、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服务、动力锂电池运输等标准制定,研究构建适应新能源重卡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更完备,营造更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消费环境。加快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 汽车冷却液、电动客车再生制动系统、电磁兼容性技术等标准制定,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制定氢气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等标准,支撑构建氢 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十六) 推动交通装备设施绿色化。制定快递物流碳排放核算、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标准,以及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作业区等近零碳交通设施技术标准。研制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系列标准,支撑大宗货物长距离零碳高效运输,提升交通工程机械电动化水平。加快营运车辆能效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级、船舶能耗数据收集 与报告、甲醇燃料水上加注等标准升级,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标准制修订,协同助力交通碳达峰行动。 

(十七) 促进污染防治与循环再生利用。修订船舶机器处所油污水、生活污水采样标准,提高船舶污染物排放监管能力。修订客车车内噪声限值、船舶噪声限值、公路声屏障等标准,提升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水平。制定港口码头污水、公路服务设施雨水、路用改性磷石膏、公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和无机混合料等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 

(十八) 筑牢交通安全发展底线。加快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系列标准修订,制定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等标准,完善交通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城市公共汽电 车应急处置等标准,提升城市客运安全管理水平。开展工程施工安全、海上救助与潜水打捞作业安全以及交通运输网络数据安全等标准研制,制定交通设施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 标准,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六、 加强标准实施应用全链条建设 

(十九) 强化标准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标准研究储备,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 50%以上。加大力度推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计量 人才实训基地以及交通运输领域标准验证点等建设,推动形成科学权威、相互支撑的标准化创新平台。推动交通运输标准化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升标准数字化管理水平。 

(二十) 加大标准实施宣贯和统计分析力度。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依托“一图读懂”“ 云课”“ 发展报告” “典型案例”等鲜活生动的形式,扩大先进标准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各方学标贯标达标。强化道路运 输安全、船舶运输安全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建设,健全标准实施效果监测和统计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标准滞后老化、重复交叉、不协调配套等问题,实现 标准闭环协同高效管理。 

(二十一) 强化重点产品质量监督。完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监督管理产品目录,依据标准加强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确保标准实施到位,促进标准迭代升级。深化产品质量 监督抽查部省联动,扩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部省联动试点, 遴选产品质量管理典型案例,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情况通报, 提高行业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二十二) 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协同发展。建强行业质量基础设施,打造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工作体系,开展行业质量基础设施共性技术与体系研究,形成交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检测能力,攻克一批交通计量测 试领域关键技术,建立一批新型交通计量标准装置,加快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提升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支 撑能力。 


七、 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督促落实。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部内有关司局和部属单位要对照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推进措施,抓紧工作部署,强化协同配合,确保任务落实落细。各标委会要压实工作责任,提高立项建议、标准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宣贯实施等重要环节工作质量, 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强化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研制,切实推动标准落地见效。




END





中泽融信
政府投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全过程综合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提供项目策划包装、政府债务管理、特许经营(PPP)项目及日常咨询顾问等政府投融资咨询服务与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咨询、预算绩效管理咨询等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