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气故事 | 跨越边界的诗歌之路:李元胜的文学与电气之梦

教育   2024-11-25 11:00   重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电气工程学科即将迎来建系90周年庆典之际,电气工程学院组织开展“征程——电气工程九十年育人访谈”工作,以优秀教师的事迹为基础,挖掘一批为“双一流”学科发展奋勇当先的“育人大先生”,倾听他们在学科、学院、学校发展道路上赓续教育事业的故事;从广大校友的重大记忆出发,发现他们从重庆大学启航后乘风破浪的故事;以优秀在校大学生汲取养分、砥砺品格的事迹为基础,书写他们在莘莘校园奋斗的青春故事。

通过深入挖掘电气工程学科历史,聆听学科建设者、参与者的故事,映射电气工程学科九十年发展路上围绕立德树人工作的不懈努力和先进做法,记录学科建设过程,传承学科文化底蕴,凝练学科精神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校友李元胜,品读他“踏诗而行”的电气故事。


简介:李元胜,媒体人,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2014年《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由央视主持人任鲁豫朗诵,打开率超过600万,一下子就把作品带到了普通大众面前;8月,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2015年10月,出版诗歌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2016年5月,李元胜凭借《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获得了《凤凰生活》杂志十周年暨幸福荟第三届"美动华人"年度(2015)最具影响力华语诗人大奖。11月,"中国·李庄杯"第十三届十月文学奖,在四川宜宾李庄古镇颁奖,李元胜组诗《命有繁花》获十月文学奖。


跨越边界的诗歌之路

李元胜的文学与电气之梦

2024年11月6日下午3时,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79级校友李元胜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从一名电气工程师转型为诗人的独特经历,以及他对文学与专业结合的深刻理解。这位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不仅以其精湛的诗歌创作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还通过自己的跨界经历证明了文学与工程学科并非无法并行,而是可以相互启发,激发无限创作灵感。

从《校园草》到诗歌的热爱

李元胜的文学之旅始于大学时代。作为重庆大学电机专业的学生,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像许多文艺青年那样在高中或初中时就有所显露。相反,他的写作兴趣是在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年级的外国现代文学课上悄然萌发的。

“那时我第一次接触现代诗,读到了德语诗人德尔克的《秋日》。它与我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大的不同。那种语言简练、情感含蓄、意象丰富的写法让我深受触动。”李元胜回忆道。早在大学之前,他对中国古典诗歌就充满了兴趣,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词,他都曾反复研读。可以说,古典诗歌的美丽韵律为他打开了文学的大门,而现代诗的锐利与自由,则让他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

他创作的第一首诗《校园草》便是在这段时期诞生的。那时,重大校园中有着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地,李元胜将其作为诗的主题,捕捉到了青春岁月中的清新与自在。虽然他现在看来,这首诗让人感觉有些 “浅薄”,但它却是他迈入文学创作世界的第一步。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得以在毕业时将作品投稿给重庆日报,并被选中刊登,成为他文学生涯的重要起点。

从工厂到重庆日报:文学之路的转折

李元胜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原本所学专业是重庆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纺织局下属的重棉厂,担任电气技术员。在工厂的日常工作中,李元胜表现得非常得体,与同事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但他始终感到,自己与文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工厂的工作环境与大学完全不同。那里,大家讨论的都是生产和技术,而我心里却总在思考文学的事情。那时,我深刻感受到内心的落差,这种不合拍的感觉促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兴趣。”李元胜如是说。

尽管工作顺利,但他始终无法放下对文学的热爱。他开始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触文学,尤其是现代诗歌。渐渐地,他渴望能将自己所学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但他意识到,文学和工程的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元胜深刻理解到,强行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不仅会让自己感到沉重的负担,反而可能影响创作的自由。

“文学不应当与一个人的专业直接挂钩。它是一种表达和艺术形式,是一种解放思想的途径。每个人在写作时都应当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我作为一个电气工程师,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去写属于全人类的诗。”他说道。这种自我解放的思想,也成了李元胜在后来转职为重庆日报文学编辑的核心理念。

从记者到文学编辑:跨界的职业选择

随着对文学的深入理解,李元胜终于决定追随内心的声音,转行做文学编辑。他首先加入了重庆日报,成为一名记者,之后他成功转型为文学编辑。在这个岗位上,他的任务不仅是采访、撰写报道,还包括编辑和审阅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这段经历,让李元胜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文学创作的内涵。

“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我只是感觉文学编辑比作家更接近我的理想。写作和编辑,都是在阅读中反思,去思考更多的内容,去提炼文字背后的思想。”李元胜说。

从一名电气工程师到文学编辑,李元胜的职业转型看似大胆,但却自有其理。他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文学与工程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可以互为补充,成为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文学与学校的关系:回归母校,展望未来

回忆起自己在重庆大学度过的青春岁月,李元胜充满了感慨。“重庆大学是一所以悠久历史著称的学府,参与了抗日救亡的整个过程,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重庆的顶尖学府,学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李元胜感慨道。

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李元胜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认为,重庆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强大的教育优势,特别是在跨学科的能力培养上。他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理性与人性兼备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创造力培养,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全面、更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理性是基础,它是实现梦想的工具,而人性则是更强大的光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是对知识的广度拓展,更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李元胜说道。

对后辈的寄语:勇敢追求内心的热爱

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李元胜不仅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更有着对文学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向后辈们寄语:“无论你选择哪条道路,都要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热爱。文学和艺术的世界没有边界,它能够自由地穿越专业的藩篱,带领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要让自己被框架束缚,放飞思维,尽情地去创造、去表达。”

李元胜的话语里,透着一种对文学无尽的热爱和对未来无限的期待。通过他自己走过的这段文学与专业交织的道路,许多学子也会从中汲取到动力,勇敢追随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中。

正如他所言:“艺术和诗歌是没有边界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分团委分会-

文案 | 李元胜 王长虹

图片 | 王致文

编辑 | 殷俊

审核 | 王妙琳 黄烁斐

CQU电气学工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官方公众号。在这里你可以得到:最新通知、就业信息、新生导航、推免政策、学术信息、办事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