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来到琅琊古城录制。主持人龙洋携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著名演员惠英红参与录制。34个山东非遗项目齐聚一堂,精彩亮相;近300位传承人来到现场,拿出看家本领展示绝活儿,共同展现齐鲁大地非遗项目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风采。
临沂古称为琅琊,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文化名人的故乡。这里也是红色文化深深浸润的热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沂蒙精神。西晋末年,琅琊古城为琅琊王司马睿的潜邸。如今,古色古香的建筑与街区之中,专门设置的灯光、布景搭建起来,为节目的录制做好充分准备。古城风韵将于非遗项目融合,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山东篇章。
海阳大秧歌队伍前面,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身着白袄的乐大夫精神抖擞,指挥着整个队伍的节奏与进程。海阳大秧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古时,人们称风筝为“鸢”。潍坊又称鸢都,有“世界风筝都”的美誉。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乾隆,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种类多样,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其中,龙头蜈蚣风筝是重要的代表之一,它集合了立体风筝和串式风筝的特色,由手工扎制的立体龙头和许多带有龙桄的腰片组成。“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到天上是风筝,点亮了是花灯。”民间俗语生动展示了风筝、年画、花灯的关联。如今,创作形式多样、融合多种元素的风筝十分受欢迎。
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史记》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
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府菜是孔子后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府菜系,凝聚着儒家文化特色和底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质的美食文化瑰宝。孔府菜烹饪技艺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2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孔府菜用料广泛,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程式复杂。
“不看戏的花衣裳,也要看柳子戏的光脊梁。”民间流传的俗语表达了百姓对柳子戏中红脸、花脸戏的喜爱。柳子戏是我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有6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特别是柳子戏中的红脸秦琼是比较特别的角色形象,这在其他类别传统戏剧中比较少见。
此外,扁鹊脉学诊法、螳螂拳、费县手绣、彩印花布、章丘大葱栽培技艺等非遗项目也将在节目中精彩亮相,为广大观众展现好客山东之情,呈现齐鲁非遗之美。
来源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编辑丨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