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啥会被电?你肯定听过“摩擦起电”。
只要你还活着,并且穿了衣服穿了鞋,只要活动,就会有接触和摩擦,你和周围的物体上就会带上电荷[1]。
“电荷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转移。”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或者接触时,电荷会试图通过放电的方式达到平衡(这个过程也叫“静电放电”ESD)[2]。
只要电压差足够大,就会产生能刺痛你的静电火花。
人体产生的静电电压可以高达几千上万伏[3][4]。当你与周围物体的电压差达到2000v,就可能有明显的电击感觉;达到4000v时,就会有针刺一般的疼痛,如果达到7000-8000v,你甚至会被电得麻一下[5]。
在生活中,静电火花可能只刺痛你一下,但在工厂等生产环境中,可能引燃气体、粉体等,非常危险。在一项静电火花引爆甲烷的实验中,静电火花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600℃-800℃[6]。
工厂、公交车、家里的电路都要接根地线,电荷就可以被导向大地,但一般我们的鞋底都是橡胶等等绝缘材质[7],电荷无路可走,就会积累在你身上,等待“爆炸”[8]。
客车、货车等都要拖一条带子,把静电导向大地 。(图/ Unsplash)
对我们身上静电影响最大的,是空气湿度。空气中的水分越充足,你被电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项以消防员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在同样温度情况下,环境湿度为20%时,消防员的静电电位(也就是人体对地电压差值)最高能达到3500v左右,而当湿度增加到60%,静电电位就能控制在0-1500v左右[9]。
这是因为,当空气中的水分多,我们的衣服、鞋袜、地板、桌面等周围不导电的东西会吸收水分,或者在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从而降低物体表面的电阻。电阻小,就更容易导电,电荷就会更快地耗散出去[9]。当环境湿度为65%-90%时,与10%-20%时相比,静电强度只有前者的百分之五左右[10]。
所以,如果你冬天从南方来北方旅游,会发现南北差异之大不仅在甜咸之争上,呼吸的空气也不一样。你除了会收获一条干裂的嗓子、一双起皮的腿,还有一段随时被静电炸到你心悸的体验。
南北方都有干、湿季,虽然都叫“干季”,但湿度却远远不在一个级别。
北方的干季一般是10月到次年5月,集中在2-4月;南方一般是10月到次年3月[11]。南方全年的湿度变化不大,几乎全年都处在高湿度状态[11],“干季”也很湿。北方的“干季”才是真的干。
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北京冬季的平均空气湿度是46%,有的时候室内湿度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上海几乎全年湿度都在70%以上[12] (图/ Pixabay)
1、2月期间北京的湿度只有30%-40%,甚至更低;而此时大部分南方城市的湿度还坚挺在70%以上,贵阳二月份的湿度更是达到了恐怖的86%,比北京最湿润的8月还高上百分之十几[12]——北方的平均干燥度指数大约是南方的2.3倍[11]。
于是有的人来了北方,情况严重到每天会被静电袭击几十次,简直啥也不敢摸,时刻紧张得像是要去摸电闸,连对象的手都不敢牵。
北方的空气湿度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13],因此高湿度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
相比之下,南方的湿度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即使在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湿度也不会有显著的增加——地形、日照、气温、风速,甚至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都会影响湿度。
比如福建省的湿度主要受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影响,降水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福建全省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西南和东北比较小,中部最大,就是由于地形、日照时间以及人口密度的不同[14]。南方的湿润季节因此更加分散,持续时间更长[11]。在南方的某些地区,冬天甚至比夏天还湿。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的漳州市是中国湿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气温低叠加湿度高,会让人感觉被“魔法攻击”[15](图 /Pixabay)
本身就干燥的北方,除了地理位置影响外,还与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效应密切相关。例如北京的城市面积庞大,导致“热岛效应”显著,城区的温度明显高于郊区。这使得城区在白天的大气湿度相对较低[16],形成了所谓的“干岛效应”,在冬天格外明显。如果城区进一步扩大,空气还会越来越干[17]。
加上北方人普遍生活在有暖气的温暖房间,暖气一“烘烤”,我们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也会大幅下降。人体暴露在湿度为10%-30%的环境30分钟后,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甚至能减少高达50%[18]。
皮肤干燥、变粗糙会增加摩擦,使静电更容易产生;水分减少也会让身体的电阻变高,不利于静电电荷的耗散,更容易被电[10]。
在家会被电,在外面也得时刻警惕。出门打车,开车门之前总得做一番心理建设,到目的地了太兴奋,忘了不能碰车门,啪的一声又电一大跳。
你穿得厚实、空气干燥、车里空间狭小,行驶过程又颠簸,就免不了过多的摩擦。再加上汽车座椅坐垫材质本身容易有静电,就叠上了层层buff。
有研究统计了不同材质的汽车座椅、坐垫材质在司机使用后的静电充电情况,使用涤纶座椅和尼龙坐垫能使司机带上25000v的静电电压[2],电压这么高,你自然化身人形皮卡丘到处放电。
(图 /Pixabay)
有网友自嘲“以为冬天是静电噼里啪啦,其实是我穷得叮当响”,调侃自己衣服便宜,所以静电更强。但静电大小其实和价格没太大关系。穿聚酯纤维填充的“棉服”,静电不一定就比穿贵价羊毛羊绒和羽绒服更强。
衣服材质摩擦产生的静电大小,主要取决于面料的吸湿性和摩擦条件。那些容易吸收水分的且表面光滑的面料,不太容易产生静电[20]。
棉、麻、丝之类的天然纤维吸湿性较好,静电弱;而一些“合成纤维”吸湿性低,静电强。常见的有涤纶(聚酯纤维)、腈纶(聚丙烯腈纤维)、锦纶、丙纶等[21]。
研究表明,棉花和粘胶材质摩擦产生的静电最弱;而涤纶材质(就是聚酯纤维)早已成为静电界臭名昭著的反面典型,静电最强[22]。“安徽省省服”——珊瑚绒家居服,就是100%聚酯纤维[23];而你的“德绒”秋衣,也就是腈纶纤维,保暖性特别好,比羊毛还高15%,但也有合成纤维的老毛病,静电也比较强[24]。
安徽人冬季标配省服实际上是聚脂纤维材质,重量轻,十分暖和 。(图/博主@山上有春)
羽绒服的内衬和外壳绝大多数都是聚酯纤维。实验中,聚酯纤维和羊毛摩擦,也会产生9000v的静电电压[22]。所以即使你穿的是大几千的羊毛衫和羽绒服,照样有很强的静电。
虽然天然面料吸湿性好,理论上静电弱,但北方冬天干燥得人神共愤,根本没有水分给它吸收,管你是贫是富都逃不过静电的魔爪,一个也别想跑。
冲锋衣、滑雪服这些能够扛住冰天雪地加狂风的高性能外套,内胆通常也是“抓绒”“摇粒绒”这种聚酯纤维面料[25][26]——无论你是上班追地铁,还是放假去滑雪,经过持续且强烈的摩擦,无论你花了几千块买的这些衣服,静电还是照电不误。
小孩子从滑梯向下滑,摩擦产生的静电让头秒变“海胆” 。(图/ 博主@吕太一和他的弟弟)
为了减少静电,很多合成纤维织物都“上了科技”。生产商会用混纺其他纤维等手段使面料更吸湿、使用“纤维改性技术”,或者混纺“导电纤维”让电荷耗散出去[27]。用了这些科技的商家,基本都会把“防静电科技”几个大字挂在详情页。
所以,静电跟你有没有钱没关系,主要看你“接不接地”。和你生活中的其他困扰相比,静电有太多办法可以解决了。
在家的时候,可以把你家的加湿器打开;洗衣服的时候加点柔顺剂,其中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大多数用的是季铵盐)也能帮你减少静电[28][29][30]。
出门的时候,还可以带一些防静电产品,比如防静电喷雾等等。但如果你不愿花这笔钱,随时摸墙、用钥匙碰门把手,都可以让你零成本消除静电。
还有很多聪明的网友想到,把曲别针连起来,在脚踝上绕一圈,一头拖地,给自己接条“地线”——虽然有用,但接地有风险,连线需谨慎,如果地面漏电,你可能会触电。
如果你不怕冷,也可以不穿鞋。大地不像你的前任,它会温柔且无条件地接纳你的一切,包括你身上多余的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