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青年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力军”,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踏石留印”的使命感、“功成有我”的责任感,抓实“关键点”、明确“着力点”、找准“落脚点”,奋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篇章。
聚焦民心所向“关键点”,以“社稷亦为民而立”的赤诚之心,谱写“一心为民、矢志不渝”的亲民篇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百年栉风沐雨、坚毅前行,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来正是因为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牢牢植根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其融入血脉中、落到行动上,自觉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干事创业之要。要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永葆初心使命,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聚焦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改革,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真正当好为民服务的“排头兵”。
聚焦民之所盼“着力点”,以“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担当之责,谱写“民之所向、行之所往”的惠民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无论是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还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都是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热切期盼。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评价标准,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摒弃“得过且过”“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等不作为、乱作为思想,能顶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做到担当“敢为”。要始终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知责于心、担责于身、践责于行,全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刷新群众“幸福指数”。
聚焦民之所需“落脚点”,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姿,谱写“驰而不息、笃行不怠”的利民篇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心系利民,而务实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切实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同频共振”。要坚持以“干”字为引领、“实”字为保障,凭借奋勇争先的干劲、抓铁留痕的狠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虎下山的冲劲,脚踏实地躬身实干,把改革举措落实落细,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办成、办好、办长久,真正当好为民服务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