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为什么不建议一律做ERCP
学术
2025-02-05 15:58
山东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是一种利用内镜技术来治疗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法。它通过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入,经过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出的奥迪括约肌,然后进行胆道造影,并利用相关器械将结石取出。奥迪括约肌作为控制进入胆道和胰管的阀门,为了方便内镜下插管造影、支架植入、放置引流、套取结石、活组织检查等,通常需要被切开。而奥迪括约肌的切开给人体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奥迪括约肌是位于胆管和胰管末端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的肌肉瓣膜,是控制胆汁、胰液进入肠道的单向阀门。
奥迪括约肌的三大功能:包括调节胆汁和胰液排入十二指肠,促使胆汁进入胆囊储存,以及防止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胆胰管。在非消化时间,奥迪括约肌收缩引起,胆汁会倒流入胆囊,胆囊对胆汁进行浓缩及储存。在消化时间,胆囊收缩、奥迪括约肌放松,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食物。
奥迪括约肌作为控制进入胆道和胰管的阀门,为了方便内镜下插管造影、支架植入、放置引流、套取结石、活组织检查等,通常需要被切开。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括约肌切开术已经成为内镜诊疗胆胰管疾病的基本操作之一。通过对十二指乳头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术后患者的胆道测压研究显示,即使是在切开术后15 年,维系括约肌功能的胆道基础压力仍然完全缺失, 胆管十二指肠压力梯度消失,只有1/4的患者可以观察到残存的括约肌节律性收缩。
奥迪括约肌破坏后对患者胆道和胆囊功能势必会造成影响,括约肌功能的丧失意味着抗反流机制的消失,十 二指肠液因此得以反流到胆胰管,并随之带来激活的消化酶和肠道菌群污染。EST 术后高达99%的患者发生十二指肠液的反流。50%的EST术后患者可以观察到胆道积气,以及 EST 术后高达 60%~100%的菌胆汁发生率。肠液的反流、消化酶的活化、细菌污染破坏了胆胰管正常的生理环境,胆管壁可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改变和纤维化。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奥迪括约肌切开术后胆囊运动加强,并且胆囊内胆汁的排空较容易,胆汁遗留在胆囊的时间较短,流量较多。研究显示:奥迪括约肌切开术后胆囊内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结石的发生率可能升高,亦可能发展为慢性胆囊炎。一项纳入70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奥迪括约肌切开术后6个月,50例患者胆汁检出大肠杆菌,从手术前0上升至术后71%。报道EST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大约为3.2% ~22.3%。胆道积气( 间接提示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是EST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风险因素。更严重的后果来自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胆管癌的发病风险升高。Hakamada等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经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后10~22年(平均随访时间18 年),23%的患者继发胆管炎,而胆管癌的发生率高达7.4%。来源:Dr 许终身学习
推荐阅读: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