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收到最新情报,俄罗斯拿出压箱底宝贝,要和中国做个大交易
文摘
2024-11-15 00:06
北京
随着珠海航展拉开帷幕,各国先进的武器装备接连登场。俄罗斯军工不仅来了,还想和中国做个交易。
据俄媒报道,在最近举行的珠海航展上,俄罗斯方面抛出橄榄枝,希望与中国展开深度合作。俄方称可以“分享”那些经过俄乌战场检验的武器装备。不过,俄罗斯并不是无偿分享这些武器技术,他们的“交换条件”是希望中国能够参与联合生产。不仅是生产,还要建立起包括研发、制造、维护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合作模式说白了就是让中方出技术、出资源,来获得俄罗斯方面的这份“诚意”。目前来看,俄罗斯无非是打算用自己压箱底的武器装备,交换中国的军工生产和供应链。俄乌冲突爆发之初,相比乌克兰,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军事优势。但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这场冲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即便是俄罗斯也有点扛不住了,尤其是在与整个北约集团“对抗”的背景下,无论是兵员还是武器装备的供应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
因此,他们尤为看重中国在生产力和供应链上的优势,渴望通过装备换技术的方式来达到共赢,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可以说,经过实战检验的武器装备对于解放军而言确实有借鉴意义。从此前央视披露的演习画面中可以看到,坦克、步兵战车都加装了顶棚,这显然是从俄乌冲突中汲取的经验。针对俄乌战场上出现的新型武器装备和新战术,解放军也在通过实战化演练,探索应对的办法,以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权。
武器战术有用是一方面,但我们也要清楚一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不会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装备和军用产品。
这样一来,双方在军事领域达成相关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小。不过,中俄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仍然有不少合作的机会。从近期的一则消息来看,双方民间的合作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据港媒报道,广西一家企业与俄罗斯航空技术大学,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俄罗斯将派出专家为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中方转化升级俄罗斯提供的大载重直升机和无人机技术。
从多方报道来看,这次航空技术合作属于民间项目,两国的军工部门并没有参与其中。
重型直升机是中国在直升机领域的一个短板。无论是通用直升机、中型直升机还是武装直升机,中国都有相应的产品,唯独在重型直升机领域我们有所欠缺。 这种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在某些特殊地形中的装备投送能力。此前,中国采购了一些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在灾难救援等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不过,中国现役的直-8G等机型在多数军事场景中足以胜任,对于大型运输任务,少量采购的米-26也足够应付,这也让中国在重型直升机研制上显得并不那么急需。未来中国是否会为其投入巨大资源建立生产线,还得看相关部门的规划,目前充斥着许多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想用重型直升机换的大概率是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俄罗斯在这方面的短板较为明显,尽管其拥有猎户座无人机,却显得有些不够用。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俄乌的不少重要武器装备都葬身在无人机的打击下。乌克兰更是斥巨资打造无人机,以此对冲俄军的军事优势。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自然要早做准备,但技术上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弥补的。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无人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从侦察、攻击到物流,各种型号应有尽有。 不过,中俄此次民间合作,已经明确提到,双方合作生产的是能用于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的无人机。尽管多用于民用,但如果俄罗斯能够通过合作学到这些技术经验,定会在补齐无人机这一短板上受益匪浅。
除了上述两项内容,中俄潜在的合作也不乏亮点。特别是在反无人机技术的交流上,两国都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若能在此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无疑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我们将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不会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武器装备。但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战事平息,中俄在军工方向上展开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这既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也会在国际军事格局上带来新的变数。
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技术合作的探讨将为未来的中俄关系增添更多可能性。在这个充满博弈与智慧的时代,如何在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摆在两国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俄罗斯企图通过向中国抛出技术“橄榄枝”来解困的策略,未必会迅速达成预期效果。但未来,中俄在军工领域的交流合作,无疑还是值得期待的。两国的创新结合、实战经验共享,终究可能成为改变国际军事技术竞争格局的一股新力量。 (注: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为公号题词《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