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
纯阳观
2024
一座古今第一忠孝儒林
一所战火中的“希望工程”
新津纯阳观
在战火烽烟中孕育希望之光
悉心呵护着童真与朗朗书声
新津有一座闻名于世的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纯阳观。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过特殊的功勋,开办过这样一所学校,学校全称为“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简称蓉四院。
战时保育
守护希望
To xinjin
1937年“七七事变” 之后,为抢救民族后代,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并迅速在国统区和陕甘宁边区,以及南洋群岛等地成立了24个分会,创建了61所战时儿童保育院。吴贻芳女士任成都分会会长,分会下设乐山、郫县、简阳、新津四个保育院。但乐山、郫县、简阳保育院存在的时间不长,于1942年后,都先后合并到了新津。
新津保育院,也即“蓉四院”,1939年9月1日正式挂牌宣告成立,一直到1946年6月才结束使命。这七年间,有600多名来自沦陷区的难童和本地的抗日军人子弟,先后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在国难当头的危急年代,这里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堪称抗日战争时期一项功德无量的“希望工程”。
▲当年孩子们上课的情景
蓉四院得以在新津纯阳观安营扎寨,有一位女士功不可没,她就是新津太平乡范寓梅女士。范寓梅时任保育会成都分会常务理事兼组织委员会主任。因熟悉故乡纯阳观的情况,认为占地43亩的纯阳观殿宇巍峨、园林秀美,很适合办学。通过她的多次努力,才得以实现。官方同意把纯阳观的大忠亭及其44间厢房,以及3座殿宇、一栋楼房和一通作坊划拨给蓉四院,作为校舍使用,蓉四院才得以在新津落地诞生。
▲修缮前的大忠亭
烽火摇篮
呵护成长
To xinjin
蓉四院的首任院长是中共党员钟昭华女士。她决定以大忠亭为教室,因大忠亭内塑有历代忠臣24尊,为了不损坏塑像,便把所有塑像遮蔽起来,将大忠亭分隔成多间教室。并且以大忠亭的东西通道为界限,通道以南的厢房做男生宿舍,以北做女生宿舍。
▲大忠亭厢房
蓉四院在筹建过程中,除了接收保育总会分批转来的难童,还在新津、成都等地招收了一批家境清贫的抗日军人子弟入学。在正式行课前,蓉四院对孩子们进行了摸底测验,按考试成绩被编入不同的团。一年级叫建国团,二年级叫和平团,三年级叫信义团,四年级叫仁爱团,五年级叫忠孝团,学龄前幼儿叫胜利团。在这里读完小学通过考试后,还可升入国立6中、国立15中及16中,继续接受由保育总会提供的免费教育。
▲孩子们在户外
蓉四院还曾经遭遇过饥饿袭击。在1941年的秋天,院内一日三餐的蔬菜稀饭都难以为继了,眼见数百儿童嗷嗷待哺、食不果腹。院领导的多次呈文、奔波打动了新津县长赵宗炜,他做出了一个令师生们感动的决定,把70石军粮垫拨给了蓉四院,解了燃眉之急。在国难当头的年代,孩子们能在大后方有吃、有穿、有书读,心里的那份满足可想而知。
▲在保育院生活的孩子们
每一所战时儿童保育院,都是保育员们用爱呵护的“烽火摇篮”。在蓉四院从事保教工作的,大多是来自沦陷区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以及成都和新津的社会贤达人士,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呕心沥血,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当时的教师合影
保育情结
捐建丰碑
To xinjin
在蓉四院这个烽火中的摇篮里,长期的共同生活、学习和劳动,让保育生结成了难以割舍的手足之情。在2001年3月,由部分保育生捐款修建的蓉四院旧址纪念碑落成,12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落成典礼和交接仪式,“保育生情结”终于外化为一座雄峙的丰碑。2009年9月18日,蓉四院旧址正式挂牌,纯阳观这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增添了新的内涵。
▲纪念碑落成留影
当年全国有61所保育院,只有蓉四院的旧址保存得最为完好。如今,这里已成为成都市忠孝文化教育基地,战时儿童保育事业的丰功伟绩必将永垂不朽,长留天地。
部分照片由区档案馆提供,部分照片系《蓉四院资料集》书籍照片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