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上海城区第一个被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

文摘   2024-10-25 16:36   上海  

位于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它对于了解苏州河历史变迁、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座规模大、做工好、保存完整的志丹苑元代水闸。


「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延长西路619号, 这里原是宋元时期吴淞江(苏州河)支流赵浦故道。水闸遗址于2001年5月发现,2002年5月正式发掘。











水闸遗址面积1300 平方米,距地表深7 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水闸以青石闸门为中心,闸门内宽6.8米;水闸底部过水石面长32米,最宽处30米,由一块块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青石板长1-1.35米,宽0.6-0.8米。石板与石板之间铁锭榫嵌合,下面铺有衬石木板,板下有木梁,木梁下有木桩支撑。水闸南北两侧保存有高2.1 米、宽60厘米的石墙驳岸,长47米。

过水石面和木桩

闸门外的木挡板和木桩

博物馆展厅内的水闸基础剖面示意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对于了解苏州河历史变迁、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被评为2006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在遗址上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于2012年12月31日开馆。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研究、展示水闸遗址而建,是上海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青少年考古基地、普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陀区志愿者服务基地。

NO.1


 遗址的发掘故事 


2001年,位于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的志丹苑住宅楼基地在施工打桩时,钻头一直打不进地下,施工人员不得已定制了高强度金刚钻进行钻磨。钻头足足磨了3天,竟从7米深的地底带上来了石板、木头等古代遗物。


两块青石板的拼口处以元代银元宝形的铁锭榫加固,石板下衬有两块企口杉木板,用骑马钉加固,木板下还有一根带卯口的杉木梁。一处做工考究、规模巨大、地位重要的石构水工建筑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的出土,在当时创造了上海考古的两个第一:上海城区第一个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上海考古史上投资规模第一的发掘项目。同时还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NO.2


 水闸的历史 



吴淞江在唐宋时期上海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宋元时期的数百年间,吴淞江逐渐淤塞,水患连连,严重影响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治理吴淞江水系于是成为该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水利任务。

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在他的《水利集》卷四中,记录了泰定年间设置石闸时的选址地点和建造目的:“于平江嘉定州之赵浦,嘉兴上海县之潘家浜、乌泥泾三处,各置石闸二座,设官管领,依时启闭,以遏浑潮,使闸内清水一归于海,冲渲江道宽阔,浑潮不致旁流入江停止淤塞。”

《三吴水考》对赵浦的位置有所记载:“又东为桃树浦,又东为大场浦,又东为赵浦,又东为彭越浦,又东为卢径浦,俱北通走马塘,南入吴淞江。”如今大场浦、彭越浦尚在,但二浦之间的赵浦湮没无存。而水闸遗址地处彭越浦、大场浦之间,距离苏州河不过1公里,潘家洪、乌泥径在吴淞江南、元代上海县境内,距遗址甚远。因此研究人员推断,这座水闸应当是元泰定二年建造在早已消失的赵浦上的石闸。


NO.3


 水闸的设计者 


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龙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人,官至浙东道宣尉副使。任仁发将他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水利事业,曾先后主持修治盐官海塘崩溃、镇江练湖淤塞,缮补大都(即今北京市,元代称为大都)水闸及疏浚通惠河等。





任仁发擅长书法、绘画,画马尤其出色,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所绘《二马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还有《秋水凫鹥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END-

资料|上海发布

美编|融媒体中心 杨宇凡

责编|团委 魏兰懿

终审|张斌

建工青春匯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