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快去看看!青海文创在这里“集合”
雪豹小夜灯、艾肯泉冰箱贴、青绣耳环、文创雪糕……11月26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协会、省博物馆联盟承办的2024青海省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大赛在西宁举办。
此次大赛是2024—2025年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系列活动之一,以“文化创意 点亮生活”为主题,突出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性、创新性、工艺性、实用性、市场性、示范性等特点,共吸引省内外150家企业或单位、公共文化机构、景区、高等院校等参赛。共遴选423件(套)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进入决赛,既有以青海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高原文化为题材创意设计的文创产品,也有体现青海特色、有文化创意的旅游商品,利用传统工艺或传统工艺概念创意设计的现代生活新用品。
“我们这次带着自己的文创产品过来,就是希望能将青海的文创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的内涵,让更多人爱上青海。”参赛方刘志强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大赛从9月份开始启动,通过媒体宣传、作品征集、参赛作品遴选、现场评审等方式,最终评选出金奖5个、银奖10个、铜奖15个、优秀奖20个,为进一步挖掘青海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文化品位,丰富优质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推出更多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满足游客需求,对宣传文化和旅游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优先推荐获奖产品(商品)进景区、进文旅场馆和重点商圈,参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深圳文博会等赛事和展会活动。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获奖产品(商品),在包装、设计、改造提升、展示推广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产业化扶持。”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负责人表示。
据悉,此次文创产品展示从11月26日持续到11月28日,广大市民可前往唐道·637商场负一层下沉广场(几何书店门前)进行参观。
暖心!一碗热汤温暖司机“滞留路”
服务无小事,点滴暖人心。11月24日,我市迎来第一场大雪,受强降雪天气影响,G0612西和高速南绕城段沿线因路面结冰,达不到车辆通行条件,25日18时海东西、河湟新区东、河湟新区西、曹家堡西四个收费站出入口临时封闭,累计300余辆货车因通行受阻滞留高速沿线。
“行动是最好的破冰剂”。得知消息后,省高速运营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除雪保畅工作,确保滞留司乘人员和车辆安全。同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安抚情绪并维持秩序。
“各位车主,前方道路结冰,为了大家的安全,收费站临时关闭,请返回绕行!”在高速路口,执勤人员正在耐心地劝返车辆,向大家认真说明情况。由于绕行车辆较多,加之雪天车辆行驶缓慢,造成了车辆、司乘人员滞留情况,省高速运营公司立即组织海东西、河湟新区东、曹家堡西等收费站工作人员开展志愿服务。“热水来了!大家喝一杯暖暖身子,还有姜汤等,大家多喝一点,别感冒了。”当滞留在路上的司乘人员感到饥饿时,一抹亮眼的荧光绿身影出现了。志愿者车上热气腾腾的大锅瞬间吸引了滞留司乘人员的目光。在志愿者的组织下,一个临时的“餐馆”开张了,他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粉汤递到了滞留司乘人员的手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四周一片温馨与和谐,志愿者车上的党旗在风中飞扬,那抹红色也愈加鲜艳。志愿者们奔走在各个临时停车点,为滞留司乘人员提供热水、面片、粉汤、粥、饼等简餐,将这份温暖与关怀传递。
受冰雪天气影响期间,省高速运营公司累计出动志愿者120余人,为滞留司乘人员提供热情服务,截至26日9时,滞留车辆均已安全通行。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分析,11月23日至11月25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三江源局部、东部农业区部分地区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明显,降温幅度为6.3℃至12.0℃,其中乌兰、野牛沟、祁连等9站24小时内日最低气温降幅在8.0℃至10.5℃,曲麻莱、都兰、刚察等18站48小时内日最低气温降幅在6.3℃至12.0℃。
根据青海省《气象灾害分级指标》,大通、德令哈、祁连等11站出现重度寒潮,格尔木、刚察、玛多等6站出现中度寒潮,西宁、平安、互助等10站出现轻度寒潮。
气象专家介绍,预计11月26日至11月28日青南地区有降雪天气,需防范短时积雪与道路结冰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关注降雪天气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04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记者11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中国天眼”发现的1000余颗脉冲星中,包括大量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因为一些慢性病、常见病,患者来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却被告知“没有药”。
针对基层“用药难”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努力畅通城乡、县乡之间用药衔接渠道,提升基层药品配备和使用能力,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扩种类 让“家门口”的药更全
我国基层诊疗量2023年占比已达到52%。但部分医务人员此前反映,基层的药品配备种类少,自主用药空间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难以衔接。尤其是上级医院转诊来的患者,他们的一些用药在基层“开不了”。
最新印发的文件提出,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在省、市级卫生健康委指导下,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药品为重点,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将统筹确定用药目录,规范扩展基层联动药品种类。
同时,推动二级、三级医院用药目录中的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向基层下沉。紧密型医联体可作为整体研究确定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品种数量,通过处方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为慢性病、常见病复诊患者开具处方。
参与上述文件起草制定的专家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这突破了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受限的局面,基层药品扩充配备迎来“新天地”。
防短缺 做好基层药品供应配送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项专题调研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导致部分企业配送积极性不高,药品供应不稳定甚至断供。
上述文件要求,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等单位,及时对县域内基层用药需求计划进行汇总审核。省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医保部门畅通基层药品配送问题沟通渠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药品供货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健全基层药品短缺预警处置机制。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缺药登记制度,缺药登记频次较多且经评估确有必要的,及时纳入下一年度上下用药衔接范围。
专家表示,基层药品服务管理涉及主体多、政策链条长、关联领域广,需要多部门联动发力。为基层“用药难”问题开出一整套“药方”,在强基层的同时,将促进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
惠民生 因地制宜保用药
据了解,针对基层用药问题,各省份进行了积极探索。
山东以县域中心药房为载体,统一医共体内用药目录,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用药需求。
河北在全省14个地市201个医共体制定统一用药目录,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重合率达到70%以上。
北京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缺药需求登记服务制度,满足患者差异化用药需求。
福建三明对已确诊的六类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疾病、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脑卒中及后遗症)患者在基层就诊的,提供39种基本药物干预保障,医保基金全额报销。
国家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推进药品供应和服务下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统筹指导监测评估,加强部门协同,研究完善提升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化水平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