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的这些火车票,你见过吗?

时事   2024-10-01 21:31   北京  
又到国庆假期,一张张火车票,串起一个个起点和终点,沿途的风光融入记忆,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与乡愁。
有人收藏玉器古董,有人搜罗名家书画,有人喜好花草虫鱼,而他几十年不断搜求的却是——火车票。
张修民是铁路系统常州站的一名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3岁的他,和火车票打了40余年交道,收藏的火车票、站台票等藏品已逾万件。
走进张修民的书房,书柜上满满当当摆放着数十本车票收藏册。随便翻开一本,收藏册中都用精准的文字标注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车票特征和每张车票的来历。
“我是1978年开始当售票员的,当时的火车票还是硬板式火车票,还需要人工手写信息,计算里程和票价,你看这些线条就是用来区分快慢车的,有时候卖一张车票要好几分钟。”没有电脑售票的70年代,老张要每天同一张张“小卡片”打交道。
“一张小小的硬板纸上面光是始发站、经由、到站、有效期、席别、等级、票价就印得满满当当,卖票的时候就把日期打孔打在边上,具体的车次就在车票上盖个章或者贴个纸条作说明。”老张指着一张张旧车票跟记者介绍。
珠算盘、海绵池、糨糊盒和桉叶糖是80年代售票员的必备“四件套”。售票员一边打着算盘,一边刷糨糊往硬板车票上贴着配套的售票小条,手指麻利地在海绵池中点几下方便搓开黏连的纸币,一个流程下来,一张车票便顺利售出了。
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地铁路局陆续开始使用计算机售票,蓝色、粉色的纸质电子票逐步取代了小小的“硬板票”。为了紧跟时代步伐,老张开始恶补电脑知识,没多久他已经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售票,原先卖一张车票需要1分多钟的老张售票速度进化成了读秒级。
90年代的老张也“收获”颇丰,“当时铁路发展快呀,提速一次接一次,开行的列车也越来越多了。”老张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稀罕票”。“93年的时候,北京到莫斯科通了国际列车,车票的有效期有4个月,所以做成了这种册页票本。97年香港回归,沪港列车开通,你看这个车票跟当时的蓝、粉纸质电子票不一样,车票质地和印刷模板都有区别。”说起那些年收藏的车票,老张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在他看来,这些车票是他几十年的心血,也是对工作了一辈子的铁路的敬意和不舍。
21世纪,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老张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大了起来。“以前车站少,车次也少,很快地就能把常州站开出的所有车次记得清清楚楚,随着高铁上线,路网越‘织’越密,对我们售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铁路网线,自认为记忆力不错的老张也开始在下班后抱着线路图研究了起来。
2009年,老张的集票簿里出现了“新成员”——第五代蓝色磁卡车票,跟之前的车票相比,磁卡车票的“科技感”更强了。“蓝色磁卡车票还可以通过检票闸机,自助完成验票进站。”2011年,实名制购票正式实行,自此,车票上多了旅客姓名和加密处理后的身份信息。
2020年开始,电子客票的推行,让老张的收藏很难再进行下去,实体火车票“消失”了,人满为患的售票窗口也成为历史。“出门坐火车,有个手机、有个身份证就行!铁路改革的步伐真是越来越快了。”说完老张拍了拍手中的收藏册会心地笑了。
从卡片式火车票到电子客票,从手工售票到计算机售票,从车站独立售票再到全国联网售票,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见证了中国铁路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健 通讯员胡佳萌、张冉冉)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健 通讯员胡佳萌、张冉冉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岱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