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古老书院“活”起来?

乐活   2024-11-06 18:26   广西  



武宣200多年古学堂——仙城书院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县郑高萃创建仙城书院于城外东南隅(今县教师进修学校 内) ,有院舍1座3间;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间,知县顾芬、彭日龙先后增建中座、头门和学舍 12楹;四十六年,知县郎士贵捐俸修缮,规模始完善。翌年招生徒习文艺,聘请山长讲学,以黄衮最负盛名。咸丰六年(1856年),清军与大成国军交战于县城,书院被毁。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熊继轩偕同全县士民重修,书院复学。此后,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由县官出题,习作八股文、诗赋,按成绩优劣公榜,奖以银钱物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省内兴学堂,周维宗、覃世扬等会同士绅公议,改书院为县高等小学堂。  

 仙城书院大事记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郑高萃倡建仙城书院,仅建成书屋一座,地址在城外东南隅(今县师范附小)。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仙城书院经数次扩建,次年落成。然后聘请教师,招集学生入书院学习。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郭椿霖、李长华、陈金生、廖璋等人筹备、开办小学校,校址在仙城书院。当时有学生60-70人,开设经学、国文、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算术、体操、音乐等学科。这是在本县兴新学之先河。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刘炳熙、郭尚贞、黄肇熙等人督修仙城书院。然后将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名为:武宣县公立模范高等小学校。同年招收高小2个班,次年招收简易师范1个班。

1913年(民国二年),高等小学改名为:武宣县公立中学校(后简称“武宣中学”),据考证为4月1日开学,校长李长华,本县三里五星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师范专业。此为武中之发端。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载:“武宣县公立中学校民国二年成立系模范高等小学校改升”。 



仙城书院山长——黄衮

黄衮,三里霞山村人,乾隆年举人。《武宣县志》记载:“书院山长道光以前以黄衮最为有名,咸同乱后无考,光绪时考课多由县官,未设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这大概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的缘故。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民国《武宣县志》记载:“黄衮清举人,霞山村人,品德端正,善讲经学,甚有声誉,门徒甚众”。

黄衮作为最有名望的山长之一,对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仙城书院是武宣重要文化遗产

仙城书院是武宣县的求学圣地,书声琅琅,吸引了众多仙城学子前来求学。仙城书院是武宣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武宣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武宣县乃至广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古代书院饱经沧桑, 许多书院已经变成废墟,再也难觅踪迹。但武宣仙城书院却能保存到现在,据了解,武宣是广西区内文庙和书院同时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县份。

近年来,武宣多次投入资金,对仙城书院朝廷维护维修,让古老书院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90年代仙城书院门楼图片

仙城书院讲堂

仙城书院讲堂维修后图片



新时期首次恢复讲学

新修缮后的仙城书院将增加一些历史展示,以及曾经在书院发生的红色革命故事介绍。

书院文化是武宣文化的典型代表,下一步,还要不断加强对书院文化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发掘其当代作用,促进武宣文化建设。仙城书院将成为武宣研学的好地方,也是开坛讲学的场所。

2024年9月28日,祭孔大典当天下午,仙城书院开坛讲学,这是新时期首次在仙城书院恢复讲学。


 如何让古老书院“活”起来?

今后,应该努力推动书院文化开发利用,在陶冶情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它独特作用,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一要提升了书院文物的保护级别。目前,仙城书院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通过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公示,不久将列入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要大力做好书院文物维修保护。 

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书院文化研究。书院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利用书院文物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书院研究。

四要努力推动书院文化开发利用,经过维修保护的书院争取对外开放。





通讯员:黄新迎



来源:武宣关注

编辑/校对:陈拉拉

审核:潘最


▌推荐阅读:  

        ▌武宣旅游推介:

       ▌记录大藤峡:


视觉武宣
本公众号为武宣本地视觉艺术联盟倾力打造的一个视觉艺术文化展示平台;致力于通过极致影像、全新视觉体验展示武宣的旅游、人文、历史文化魅力;打造本土文化宣传、推介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