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勾勒出一条汉代古道,它从遥迢的中原腹地南行湖广,它蜿蜒地穿越在夷越西部的崇山峻岭,莽材沟壑之间。沿途道路崎岖、草木葳蕤有瘴烟迷雾、毒虫猛兽。在越西中部,溜水之滨。戛然被凶湧的江水横断。开疆扩土的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状波将军马援。就此饮马溜水,如是就有了大藤峡入口处北岸的中溜古城.。
历史的沉烟散去。今天的人们依然在残存的古道断桥边,领略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浩荡场面,同时感受到华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有一副流传下来的对联的上联:大墓过灵湖清水茫茫三里远。
此联道出了武宜县三里镇灵湖村悠深的人文历久弥新,尽可使人要到灵湖村去“欲探泉诵唱岸柳,更踏灵桥听鱼歌”。
2024年金秋十月,大自然又馈赠了灵湖村绚丽的风彩,稻谷把灵湖村庄的广袤田园打扮成金色的海洋。
三里镇政府和灵湖村委等单位通力合作为灵湖村举办了一场“以丰收为名·灵湖稻香的大型文化盛宴。陡业吸引了八方游客和许多文化人士汇聚打卡。
灵湖村村口雄伟的村门牌楼,建得富丽堂皇,彰显其村不同凡响的文化内涵。村道傍的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樟,伟岸得像一个热情的汉子,慈祥又热烈。还有左边那葱笼的松树岭,这便是武宣县古来的八景之一“灵湖松籁”的发祥之地。
灵湖村牌坊
灵湖村全村姓张,村中张氏祠堂尽显清代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大门上方“大夫第”、“进士第”、“将军第”牌匾高悬醒目。祠堂内存有进士张梦骥,举人张任宏等一批文人的文物,祠堂内中堂联;“张氏辉煌奋发图强扬先志,祠堂鼎盛崇文尚武树后人”,更表述了张氏族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心声。
清嘉庆年间,灵湖村就出了一个进士叫张梦骥,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次进京赶考,终于在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考取进士,时年他39岁。他一生为官三十一年,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为朝廷遴选许多国之栋梁。他著名诗作《武宣八景合作》诗:“双髻晴岚耸碧空,三台叠翠映霞红,龙翻古迹钟声雨,鹤舞灵湖松籁风,石壁遗书多鸟篆,仙岩留迹半云封,坐看神窟流泉异,听初音山迭奏终。”直至今日,仍然导引许多区乡驴友去探幽访古。
张梦骥还是“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小谷的外祖叔父。对郑小谷的学业和成长给予许多的裨益。
灵湖村的大灵桥,是村中现存的一处名胜古迹,它横跨在村边阳江河上,它是连结中原与夷越南北通衢重要纽带。整座大灵桥由青石板砌筑而成,大多青石板材长1.55米,宽0.72米,厚0.42米,重达二吨多。全桥长二十多米,是单孔石桥,此桥经过历史岁月的雨露风霜洗礼,尽显青幽古朴。桥下清水四季长流,,群鱼追逐、鸩鸡嬉戏。在有月亮的晚上,桥拱与水下的倒映巧妙地构成一个大大的月圆,此时的大灵桥胜景;天上月,水中月,桥拱同便成了灵湖村读书人“三元及第”的希冀;微风吹动桥边修篁,沙沙作晌,似胜七夕天上鹊鸦相邀,要是此时有人双向过桥,此景胜觉牛郎织女欲跨天桥相会动人。
大灵桥远眺
近三十亩水面的灵湖,水深2米多。湖光潋滟,鸥鹜连惊,岸边垂杨婆娑,燕雀穿帘。漫步在环湖小道上,湖风拂面,柳丝抽身,观鱼躍水,听浣衣槌声,村妇笑怼,渴掬涌泉,时有偶遇汉服霓裳,姝丽翩翩,幌若穿越,行在古道村郊,心胸豁然,心胸淡然。
古道村落
湖边上一个趵突的泉眼,约有十百五十公分直径,周年四季白花花的泉水从地下拱出,泉涌高出湖面约三十公分,像一朵洁白的雪莲花盛开着。泉水温度永恒在二十二度左右,冬暖夏凉。村民在泉眼周围搭建许多约五十公分宽的青石板条,便于浣衣之用。近泉眼四周青石条板搭建成井字形,起到隔栏作用,供村民担取饮用之水。泉眼隔栏内,村民从来不在内浣衣洗手洗刷物件,村民们从小就自觉遵守这不成文的村规民约。
灵泉涌流
湖的南端为出水渠道,潺潺流水润泽下游几个村庄的良田。从地下涌出的血花花的泉流,就是白花花的银子,饱水田亩产稻谷超一千五百斤,地里的金棒牌玉米杆高多包,棒粗个长亩产也有800至1000斤。
今年的丰收节,在张氏祠堂门口的大禾坪上,我们正赶上看到,村民在赶晒秋稻,一堆堆金色的谷子,还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劳作中的几个农民汗流浃背,草帽下笑脸洋溢出丰收的喜悦。每年的丰收季节,总是农民最快乐的时候。
我邂遇一认识的张家潘阿姨,,她满脸笑容可掬。在她家的门坪上,停着一辆外地牌号的小汽车,她说:“三女儿带着孩子们回来过丰收节,刚刚到家,,两个姐姐在回家的路上”。她忙着挡鸡弄菜。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她家里作客,一共分享丰收节的愉快。我记得她曾对我讲过,她三女儿学习成绩很好,考上大学时得到村里发放的奖学会呢。
古道上的灵湖村,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有祠堂古桥可凭吊,有风景如画的灵湖自然美景,有广阔翻滚金浪的稻田,有善良朴实勤劳的农民。
者简介:
编辑/校对:陈拉拉
审核:潘最
▌武宣文化:
▌武宣老街:
一条河,一座城,我们的武宣老街!
武宣老街,那些不离开的人儿
奔跑中的武宣,西街老房子拆迁在即,这是我们最后的回忆
▌精彩活动回顾:
▌武宣旅游推介:
灵湖,那你不曾得体会过的韵味!
▌记录大藤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