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诵廉韵---“清风润家”诵读第四期作品《邓小平的家风故事》

政务   2024-09-20 19:51   陕西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清风润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家庭和党员干部传承清廉家风、厚植家国情怀,以清廉家风助推“清廉白河”建设。即日起,县妇联将在“白河巾帼”微信公众号开设“清风润家”诵读专栏,以音频、图文形式分享古今清廉家风故事,传颂清廉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第四期清廉家风故事诵读作品:《邓小平的家风故事》。



何 清

冷水镇宣传统战委员

妇联主席


邓小平的家风故事


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在现实家庭生活中,邓小平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努力树立和营造良好的家风。
邓小平晚年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在这个大家庭里,年龄最长的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夏伯根仅比邓小平大五岁,是重庆一个贫苦船工的女儿。1950年,重庆刚解放,邓小平就把夏伯根和自己的两个妹妹从老家广安接到重庆,1952年又一同到了北京,此后一直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全家人对夏伯根都很尊重,邓小平夫妇和儿女也随孙辈们一道称她为“老祖”。邓小平去世后,家人继续悉心地照料夏伯根,老人活到101岁高龄。
邓小平和卓琳有5个子女,除了战争年代寄养在老百姓家中和解放后住校学习外,都是随父母生活长大。此外,还经常有亲属和战友的孩子住在家中。从在江西劳动时起,邓小平家中陆续有了4个孙辈,像接力一样,每个孩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到邓小平夫妇身边,由他们亲自“照料”。家属和工作人员曾回忆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多大、工作多忙,只要一看到孩子,老人脸上就露出笑容,总是那样慈祥。 
邓小平一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和妻子。1939年,卓琳和邓小平举行婚礼后即随丈夫奔赴太行前线。从相识到相爱,从相行到相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恩爱的家庭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在邓小平家中,卓琳可谓是一位典型的贤内助。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卓琳做过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邓小平到北京后,她专心做机要秘书工作,不图名不为利,尽职尽责。
在近60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始终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体贴照顾,同甘苦共患难。卓琳和儿孙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精心照顾邓小平,实现他“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虽然邓小平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但夫人卓琳代表他参加了庄严的历史一刻。
1977年7月17日,在决定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表示:“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这段感人肺腑之言,是他真情的表白,也是在家中对家人的要求。
邓小平既是一位伟人,同时,也是一位凡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普通人的平常心,他始终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儿子。在晚年,他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享受爷孙同饮的天伦之乐。
他喜欢孩子,但不惯纵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领。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文具柜台,借钱买了四包铅笔和四块橡皮,送给孙子们。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他还对孙辈们说:“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
到实践中锻炼、为国家做贡献,这样的叮嘱,是这位老人对子孙最平凡、最实在的期待。

END

审核:项能菲   |  编辑:阮仕莹 |  供稿:何清

(投稿邮箱:2450808303@qq.com)

扫码关注

爱心公益 让爱传递

点滴爱心 汇聚成海


白河巾帼
白河县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950年6月,是县委、县政府联系各族各界妇女的社会群众团体,按照《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