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第一章

文摘   2024-12-18 20:48   辽宁  
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一再获得新的证实。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的实验证实,颠覆了这么多传统哲学观念,但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请结合这些新现象,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科技发展使人类能观察到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但这些均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证实了其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人们已经认识到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将它们相区别。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暂时中发现永恒,从相对中找到绝对,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2.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提出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文明所提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它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不确定,所以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人工智能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
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②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可以对客观世界中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观念,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成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因在于: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类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人类要在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性,并注意控制风险。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①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中国所走的这条路是“自己的路”而非“别人的路”。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表现和基本追求。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按照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路径加以推进,要体现现代化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遵循我国国情,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②意义
a.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
b.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必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和辉煌。
4.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深入思考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答:(1)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2)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3)系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着眼大局、统筹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才能全面协调地推进各项建设事业。
5.请你谈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答: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1)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①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些年中华民族取得的巨大进步,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2)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
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a.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
b.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
c.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
②问题意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源。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③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a.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
b.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④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
a.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b.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

关注我们

微信号|szk-2016

思政课学习交流

往期推荐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一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二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三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四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五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六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七章

课后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第八章

汇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知识点及练习题

汇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思维导图

2023期末自测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一)

2023期末自测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二)

2023期末自测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