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
A. 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B. 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C. 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D. 个人的财富和名声( )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A. 为人民服务
B. 集体主义
C. 诚实守信
D.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 )。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下列关于信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B.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C.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D.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信念不具有多样性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这表明( )。
A. 爱国主义是主观的、现实的
B.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C. 爱国主义是客观的、抽象的
D. 爱国主义是客观的、具体的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的( )。
A. 认识功能
B. 规范功能
C. 调节功能
D. 导向功能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是( )。
A. 法律制定
B. 法律遵守
C. 法律执行
D. 法律适用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中,不包括( )。
A. 平等权
B. 依法纳税
C. 宗教信仰自由
D. 人身自由权法治思维的核心是( )。
A. 权利义务观念
B. 法律至上观念
C. 公平正义观念
D. 正当程序观念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道德主要内容的是( )。
A.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B.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D.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A. 社会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家庭美德
D. 个人品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
A. 社会关系的形成
B.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
C. 劳动
D. 人的先天禀赋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不属于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是( )。
A. 法律条文
B. 法律文件
C. 法律原则
D. 法律意识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列关于人生价值的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有( )。
A.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D. 损公肥私,满足个人私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 )。
A. 伟大创造精神
B. 伟大奋斗精神
C. 伟大团结精神
D. 伟大梦想精神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
A.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C.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 保卫祖国、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有( )。
A. 学习法律知识
B. 掌握法律方法
C. 参与法律实践
D. 养成守法习惯
三、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所以,理想就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任何联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意味着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不需要再进行立法工作了。( )
四、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
( )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五、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简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简述法律的规范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A 2. A 3. B 4. D 5. B 6. C 7. A 8. B 9. A 10. B
A 12. A 13. C 14. A 15. D
二、多选题
ABCD 2. ABC 3. ABCD 4. ABCD 5. ABCD
三、判断题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填空题
人生的社会价值
为人民服务
改革创新
一律平等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五、简答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建设目标;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3 分)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公正即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3 分)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4 分)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2 分)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2 分)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 “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 “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 “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2 分)
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4 分)
3.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2 分)
评价作用。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2 分)
教育作用。法律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2 分)
预测作用。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2 分)
强制作用。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迫使违法犯罪者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维护法律秩序。(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