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里的幸福!快看熊家镇宋卫国这一家→

政务   2025-01-27 18:26   重庆  




最是人间烟火气,

恰是年味正浓时。

1月25日,

农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记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场镇,

只见红红的灯笼挂满街头,

彩旗迎风招展,

空气中雀跃着年的气息。



早上8点过,场镇集市已是人声鼎沸,车马喧阗,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大早,55岁的熊家镇红星村村民宋卫国背着背篓,与妻子牵着4岁孙女的手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挑选着心仪的年货。



宋卫国与妻子将年货转运到车里。


怕吃“好”了


“老板,买水果。”在一家水果摊位前,宋卫国与妻子细心地挑选了一些上等的车厘子和榴莲。


“2条鱼、2.5公斤羊肉、2.5公斤虾、两箱牛奶,黄豆、西兰花,还有给父母的即食海参和西洋参……”宋卫国一边将水果装进背篓,一边将口袋里的年货清单拿出来,给已经买好的年货作上记号。


宋卫国和家人在水果摊前购买水果。


这份清单是宋卫国头天晚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整理出来的,‌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食材搭配需要面面俱到,确保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记者看到,清单上的年货以健康食品为主,包括水果、奶类、豆类、鱼类等,还有孩子的玩具和装饰品。


宋卫国有一个幸福的家:93岁的父亲宋明权是一位退伍军人,1956年曾在万州一家机械厂当过工人,上个世纪70年代初辞去工作回家种地。母亲沈远会今年83岁。宋卫国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两个老人跟着宋卫国生活,宋卫国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印度尼西亚一家企业上班,儿媳在万州城区工作。10年前,头脑灵活的宋卫国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50亩油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02年,宋卫国当选为红星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全村村民大力发展优质樱桃,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会,将红星村打造成为万州区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


与村里大多数村民一样,如今,宋卫国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住上了小别墅,开上了小汽车。


背篓里装着满满当当的年货。


“习近平总书记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们一家人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宋卫国自豪地说。宋卫国一家边逛边买,不一会儿来到一个玩具摊前,宋卫国的孙女指着一个样式新颖的风车说:“爷爷,我要那个。”宋卫国赶紧掏出手机扫码付款。


半天逛下来,宋卫国一共买了几千元的年货,用背篓往车里“转运”了三次。


“现在条件好了,最重要的是过个健康年,更注重的是年货的品质。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现在过年真是怕吃得太‘好’了,担心沾上‘富贵病’。”宋卫国乐呵呵地说。


其实,怕吃“好”了的背后,是宋卫国一家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见证——


怕吃不饱


红星村距熊家场镇约10公里,宋卫国的家在半山腰,紧临长江,一幢三层的小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我有三个孩子,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产队靠工分吃饭,家里劳力少,工分也挣得少。那时候上街买年货,主要以吃饱肚子为主,得提前几个月作打算,一分钱一分钱地攒。”说起往事,宋明权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听说要赶年集,几个孩子围过来,吵着要跟着一起去。”沈远会在一旁接过话茬:清早,招呼孩子们吃过玉米馍馍,再往背篓里放几个烤红薯做干粮,背篓背带用破棉布衣服缠几圈,兴奋的哥哥走在最前面,母亲抱着妹妹,宋卫国被放在宋明权背着的背篓里,一家人浩浩荡荡向场镇进发。


背篓里装着满满当当的年货。


那些年村里没通公路,全靠走,山路崎岖难行,一个来回少说也要三四个小时。因为家里穷,孩子们的衣服单薄,冷风吹久了,鼻涕直往下掉。


宋明权感慨地说,那时要想过一个“肥年”,真不容易!兜里揣着一年攒下的零钞,还有布票和肉票,说是置办年货,其实就是到公社食品站买些猪肉,越肥越好。肥肉不仅能炼油,油渣还可以用来包饺子,抗饿又解馋。然后再到供销社买几公斤麦面或面粉,回家给孩子们擀面皮做馒头。说是馒头,实际上是有馅的,因为面粉太少,没办法管够,馅以油渣和萝卜丝为主,也有青菜土豆丝馅的。这样,面粉省着吃也能管上好几天。


宋卫国一家团聚,为如今的幸福生活点赞。


饼干和糖果都是“奢侈品”,根本买不起。年集上,孩子们拉着大人的衣服央求买这买那,最后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回家的路上,失望的孩子们都不说话,嘴馋的宋卫国骑在父亲脖子上,一边昏昏欲睡,一边口中还小声嘀咕:“我要吃水果糖。”


“啥子划算买啥子,怕吃不饱。”还没说完,宋明权笑了起来。


怕吃不好


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卫国的哥哥和妹妹分别外出务工,加上父亲是村里公认的种地能手,一家人通过勤劳致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1994年,村里通了公路,有了跑运输的拖拉机。当年底,宋卫国与父亲背着背篓,一起坐着拖拉机去赶年集。半天下来,父子俩的背篓里装满了各种年货——


“又大又肥的草鱼一次买了四五条,年夜饭餐桌上的鱼要丰盛,寓意‘年年有余’。


宋卫国一家团聚,为如今的幸福生活点赞。


“虽然家里杀了一头年猪,但父亲担心亲戚来拜年不够吃,因此肘子和猪蹄也要买上很多,过年不管谁来家里,都可以敞开肚皮吃。


“瓜子、糖果和各种零食也得买上几袋,不管谁家的小孩,只要进了家门,管够!”


宋卫国一股脑儿地告诉记者,那时瓶装酒和饮料都是整箱整箱地买。“种类要丰富,数量更要充足,主要怕吃不好。”一家人吃饱喝足后,除夕晚上,围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吃着糖果,聊天说笑,一边看春晚,一边等候零点钟声的响起……


离开宋卫国家,已是午后,空旷的山野不时传来鞭炮声,乡村路上返乡的小汽车来回穿梭,有的农户正贴春联,有的忙着打扫院子,年味更浓了。


记者手记

从小背篓的年货中读懂中国


宋卫国一家,是中国农村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一家四世同堂,通过勤劳和奋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他们家近一个甲子、三次年货采购的背篓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物质上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变化:从怕吃不饱,只要能够买到东西就是幸福,到怕吃不好,有钱买到东西就是幸福,再到怕吃“好”了,花钱买到健康就是幸福。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百姓购买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观念、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吃饱吃好到吃得绿色健康,是数量到品质的变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背篓中的年货之变,就是老百姓幸福生活不断“进阶”的见证。这正是中国发展变化的缩影。



点亮

让更多小伙伴知道

↓↓↓


者:程亮、黄玉保/文  夏娟/图 

编辑:黎洋宏、章容
编审:何贤德、杨元刚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微万州
了解万州,关注我就对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