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腊月,
正是大寒终章、藏岁启春的时节。
1月22日,
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
熊家镇石公村集体林区,
初雪未覆地,冷风仍积威,
76岁的唐平国和往常一样,
一大早就起床了,
穿行在熟悉的林间小路。
“春节临近,上坟祭祖的、烧纸钱的、燃放鞭炮的,山林火灾隐患增加,半点也马虎不得。”唐平国一边说一边左右察看,留意林地周围的情况——护林员这份工作,唐平国一干就是16年。
记者:何科、王晨旭
16年,他以山为家,默默守护着这片4000多亩的森林;16年,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解放鞋、挎包、扩音器“三件宝”一直与他相伴;16年,他穿山越岭,每天巡山15公里,穿烂了40多双解放鞋,被人称为“铁脚板”,巡山行程约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Part 1
“一根筋”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
因说话做事十分固执,爱认死理,故亲朋好友给唐平国取了一个绰号:“一根筋”。
“1968年参军,当年入党,1971年退伍回乡干了30年民兵连长。当上护林员那一年,我刚刚60岁。”回忆往事,唐平国一脸笑意。
故事还得从16年前说起。2009年,熊家镇石公村要选一名护林员,守护村里的4000多亩山林,工资一年800元。
唐平国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
“没人去我去。”村民大会上,见无人报名,唐平国“呼”地一下站起来。
“就那么一点钱,每个月至少要巡山22天,你一把年纪了,何必出这个风头嘛。”亲朋好友劝他。可唐平国不为所动:“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一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时候我不站出来哪个站出来?”
就这样,唐平国这个“一根筋”成了石公村的护林员——800元一年干了3年,1500元一年干了7年,6年前每年工资涨到了3000元。
当年,除唐平国外,还有一名兼职护林员,因嫌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干了半年时间就打了“退堂鼓”。
Part 2
心里有一张山林的“活地图”
“要巡好每一个山头,禁止野外用火,禁止火种进山……”1月22日,风和日丽的一天。简单吃完早饭,唐平国从家里出发,向2公里外的林区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他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喧嚣。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树木森森,松涛阵阵,冷气逼人。沿路走来,唐平国如数家珍:这片林子可不小,东至石公村、西面与铁峰山国有林场接壤、南面到杨家垭口、北面一直到桥石梁,前面这条大沟叫窑柴沟,沟里有一片马尾松,大多数树龄都在20年以上,最大的一棵树有水桶那么粗,要两个人合抱……
“这些树就如同我的子女一样。”提及林子,唐平国整个人都兴奋了,话也多了起来:这个包上马尾松居多;那片山上几乎都是针杉,树形最好看;那块槽地,一色的杂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巡山,唐平国心里有张山林“活地图”,林班坐落、权属来历、树种分布、立木数量等情况都了如指掌。
唐平国在巡山途中吃干粮补充体力。
早上7点钟出发,下午4点钟回到山脚下时,这趟巡山唐平国整整花了9个小时,除去中途吃干粮和休息的时间,耗时7个多小时,行程约15公里。
“5年前,我一个来回只要8个小时左右,现在走路慢了些。”唐平国拍了拍大腿笑着说。
16年来,唐平国几乎每天都在山林中穿梭。时间长了,大家发现,他上山总是带着“三件宝”:解放鞋、半导体扩音器和挎包,挎包里放着雨衣、镰刀、干粮和藿香正气水。渐渐的,大家都知道这“三件宝”的好处:解放鞋软和又防水,一天走上几十里山路都不会磨脚,何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上出门太阳还露着笑脸,说不定中午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内就是瓢泼大雨,天天在山里“转悠”的他不带上雨衣可不成。至于镰刀和扩音器作用就更大了,哪棵树上有枯枝,随手就能清除;哪里荆棘挡道,挥镰就能往前走;遇上火灾高发期,劝返上山烧纸的、说服偷摸带打火机进山的,件件不能马虎,扩音器一刻都不能停……
Part 3
“铁脚板”穿烂40多双解放鞋
“早上7点钟,我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4点钟下山,没见到闲杂人员进山……”“今天学校开始放寒假,我拿着扩音器沿路给小孩子做宣传,告诉他们不要在林区玩火。”“正月十三,天刚亮就出发,一路走一路用扩音器给村民宣传:冬天天气干燥,不要在林区放火炮(鞭炮)……”
出身贫寒的唐平国没读过书,在部队学过几年文化知识,能书写简单的汉字,从当护林员那一天开始,他就坚持记《护林日志》,16年记了厚厚4本,本子上记录了每天巡山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他天天与林为伴,越是在清明、春种、秋收、春节等关键节点,越是忙碌。
唐平国的护林日志。
“这些年主要还是通过看电视来学认字,有时向孙子请教,现在除了生僻字,一般的字我都会写。”唐平国笑着说,16年来,每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他每天都坚持巡山,一天都没落下过,有时遇到山上下雪,他就将麻绳绑在鞋子上防滑或者套一副“脚码子”(一种铁制的防滑工具)。
“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去,过年回家的人多,放鞭炮的、烧纸钱的,冬天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啷个办。”面对家人的劝说,唐平国总是这样“怼”回去,儿女们说代替他去,可他不放心,怕他们打马虎眼。没办法,儿女们只有抽空陪着他进山,或者在他进山时往他挎包里放几个鸡蛋、将保温杯的热水灌满……
几年前,唐平国的老伴患病去世,儿子将他接到熊家场镇上住,本以为他可以“消停”几天,可就在搬家的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巡山去了。
唐平国对山林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大山里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只能手脚并用“爬行”,巡山面临很多危险,唐平国清楚地记得,2016年6月底的一天,为了防治松材线虫病,他背着一大袋药物进山,在一个叫磨刀石的地方,因脚下打滑,摔断了右手大拇指,他咬着牙坚持将剩下的上百包药物全部放到松树上的药盒中后才下山,等他傍晚到镇卫生院时,右手已肿得像个“棒槌”。可第二天,他又瞒着家人进山了。除了护林,唐平国还要拆除不法分子布设的各种捕猎器械和陷阱。稍不注意,自己也会受伤。
一天8至10小时的巡山时间,16年日复一日,林区每寸土地都被唐平国用脚丈量过,平均一年要穿烂3双解放鞋,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铁脚板”。别人买解放鞋都是按双买,他却是按袋买。“一袋5双,老板按批发价卖给我,一双便宜4元钱左右。”唐平国算了一笔账:一次买一年的鞋,一年能省下一双鞋的钱。
唐平国以山为家,默默守护着这片4000多亩的森林。
“山里的空气好,爬山还能锻炼身体。”唐平国自豪地说,得益于此,他的身体很不错,好几年都没吃过感冒药。
2024年年底,考虑到唐平国年龄大了,当地政府做工作让他“退休”,可唐平国说什么也不同意:“山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一天不去巡山,我就吃不香、睡不香。我不拿工资,义务巡山,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还能再坚持几年。”
实在“拗”不过他,大家只能给他约法三章:一天巡山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太危险的地方不能去,进山之前必须带上手机并保持通讯畅通……
时间未老,激情仍在。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
16年来,
唐平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大山里,
用双脚丈量着林区的
角角落落、沟沟岔岔,
巡山的行程超过6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16年来,
为让每一棵树都安然成长,
唐平国以山为家,
以林为伴,
用汗水和坚持默默无闻地
守护着那片绿意盎然,
逐渐和青山融为一体。
点亮和
让更多小伙伴知道
↓↓↓
隆冬腊月,
正是大寒终章、藏岁启春的时节。
1月22日,
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
熊家镇石公村集体林区,
初雪未覆地,冷风仍积威,
76岁的唐平国和往常一样,
一大早就起床了,
穿行在熟悉的林间小路。
“春节临近,上坟祭祖的、烧纸钱的、燃放鞭炮的,山林火灾隐患增加,半点也马虎不得。”唐平国一边说一边左右察看,留意林地周围的情况——护林员这份工作,唐平国一干就是16年。
记者:何科、王晨旭
16年,他以山为家,默默守护着这片4000多亩的森林;16年,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解放鞋、挎包、扩音器“三件宝”一直与他相伴;16年,他穿山越岭,每天巡山15公里,穿烂了40多双解放鞋,被人称为“铁脚板”,巡山行程约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Part 1
“一根筋”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
因说话做事十分固执,爱认死理,故亲朋好友给唐平国取了一个绰号:“一根筋”。
“1968年参军,当年入党,1971年退伍回乡干了30年民兵连长。当上护林员那一年,我刚刚60岁。”回忆往事,唐平国一脸笑意。
故事还得从16年前说起。2009年,熊家镇石公村要选一名护林员,守护村里的4000多亩山林,工资一年800元。
唐平国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
“没人去我去。”村民大会上,见无人报名,唐平国“呼”地一下站起来。
“就那么一点钱,每个月至少要巡山22天,你一把年纪了,何必出这个风头嘛。”亲朋好友劝他。可唐平国不为所动:“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一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时候我不站出来哪个站出来?”
就这样,唐平国这个“一根筋”成了石公村的护林员——800元一年干了3年,1500元一年干了7年,6年前每年工资涨到了3000元。
当年,除唐平国外,还有一名兼职护林员,因嫌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干了半年时间就打了“退堂鼓”。
Part 2
心里有一张山林的“活地图”
“要巡好每一个山头,禁止野外用火,禁止火种进山……”1月22日,风和日丽的一天。简单吃完早饭,唐平国从家里出发,向2公里外的林区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他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喧嚣。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树木森森,松涛阵阵,冷气逼人。沿路走来,唐平国如数家珍:这片林子可不小,东至石公村、西面与铁峰山国有林场接壤、南面到杨家垭口、北面一直到桥石梁,前面这条大沟叫窑柴沟,沟里有一片马尾松,大多数树龄都在20年以上,最大的一棵树有水桶那么粗,要两个人合抱……
“这些树就如同我的子女一样。”提及林子,唐平国整个人都兴奋了,话也多了起来:这个包上马尾松居多;那片山上几乎都是针杉,树形最好看;那块槽地,一色的杂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巡山,唐平国心里有张山林“活地图”,林班坐落、权属来历、树种分布、立木数量等情况都了如指掌。
唐平国在巡山途中吃干粮补充体力。
早上7点钟出发,下午4点钟回到山脚下时,这趟巡山唐平国整整花了9个小时,除去中途吃干粮和休息的时间,耗时7个多小时,行程约15公里。
“5年前,我一个来回只要8个小时左右,现在走路慢了些。”唐平国拍了拍大腿笑着说。
16年来,唐平国几乎每天都在山林中穿梭。时间长了,大家发现,他上山总是带着“三件宝”:解放鞋、半导体扩音器和挎包,挎包里放着雨衣、镰刀、干粮和藿香正气水。渐渐的,大家都知道这“三件宝”的好处:解放鞋软和又防水,一天走上几十里山路都不会磨脚,何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上出门太阳还露着笑脸,说不定中午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内就是瓢泼大雨,天天在山里“转悠”的他不带上雨衣可不成。至于镰刀和扩音器作用就更大了,哪棵树上有枯枝,随手就能清除;哪里荆棘挡道,挥镰就能往前走;遇上火灾高发期,劝返上山烧纸的、说服偷摸带打火机进山的,件件不能马虎,扩音器一刻都不能停……
Part 3
“铁脚板”穿烂40多双解放鞋
“早上7点钟,我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4点钟下山,没见到闲杂人员进山……”“今天学校开始放寒假,我拿着扩音器沿路给小孩子做宣传,告诉他们不要在林区玩火。”“正月十三,天刚亮就出发,一路走一路用扩音器给村民宣传:冬天天气干燥,不要在林区放火炮(鞭炮)……”
出身贫寒的唐平国没读过书,在部队学过几年文化知识,能书写简单的汉字,从当护林员那一天开始,他就坚持记《护林日志》,16年记了厚厚4本,本子上记录了每天巡山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他天天与林为伴,越是在清明、春种、秋收、春节等关键节点,越是忙碌。
唐平国的护林日志。
“这些年主要还是通过看电视来学认字,有时向孙子请教,现在除了生僻字,一般的字我都会写。”唐平国笑着说,16年来,每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他每天都坚持巡山,一天都没落下过,有时遇到山上下雪,他就将麻绳绑在鞋子上防滑或者套一副“脚码子”(一种铁制的防滑工具)。
“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去,过年回家的人多,放鞭炮的、烧纸钱的,冬天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啷个办。”面对家人的劝说,唐平国总是这样“怼”回去,儿女们说代替他去,可他不放心,怕他们打马虎眼。没办法,儿女们只有抽空陪着他进山,或者在他进山时往他挎包里放几个鸡蛋、将保温杯的热水灌满……
几年前,唐平国的老伴患病去世,儿子将他接到熊家场镇上住,本以为他可以“消停”几天,可就在搬家的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巡山去了。
唐平国对山林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大山里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只能手脚并用“爬行”,巡山面临很多危险,唐平国清楚地记得,2016年6月底的一天,为了防治松材线虫病,他背着一大袋药物进山,在一个叫磨刀石的地方,因脚下打滑,摔断了右手大拇指,他咬着牙坚持将剩下的上百包药物全部放到松树上的药盒中后才下山,等他傍晚到镇卫生院时,右手已肿得像个“棒槌”。可第二天,他又瞒着家人进山了。除了护林,唐平国还要拆除不法分子布设的各种捕猎器械和陷阱。稍不注意,自己也会受伤。
一天8至10小时的巡山时间,16年日复一日,林区每寸土地都被唐平国用脚丈量过,平均一年要穿烂3双解放鞋,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铁脚板”。别人买解放鞋都是按双买,他却是按袋买。“一袋5双,老板按批发价卖给我,一双便宜4元钱左右。”唐平国算了一笔账:一次买一年的鞋,一年能省下一双鞋的钱。
唐平国以山为家,默默守护着这片4000多亩的森林。
“山里的空气好,爬山还能锻炼身体。”唐平国自豪地说,得益于此,他的身体很不错,好几年都没吃过感冒药。
2024年年底,考虑到唐平国年龄大了,当地政府做工作让他“退休”,可唐平国说什么也不同意:“山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一天不去巡山,我就吃不香、睡不香。我不拿工资,义务巡山,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还能再坚持几年。”
实在“拗”不过他,大家只能给他约法三章:一天巡山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太危险的地方不能去,进山之前必须带上手机并保持通讯畅通……
时间未老,激情仍在。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
16年来,
唐平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大山里,
用双脚丈量着林区的
角角落落、沟沟岔岔,
巡山的行程超过6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16年来,
为让每一棵树都安然成长,
唐平国以山为家,
以林为伴,
用汗水和坚持默默无闻地
守护着那片绿意盎然,
逐渐和青山融为一体。
点亮和
让更多小伙伴知道
↓↓↓
隆冬腊月,
正是大寒终章、藏岁启春的时节。
1月22日,
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
熊家镇石公村集体林区,
初雪未覆地,冷风仍积威,
76岁的唐平国和往常一样,
一大早就起床了,
穿行在熟悉的林间小路。
“春节临近,上坟祭祖的、烧纸钱的、燃放鞭炮的,山林火灾隐患增加,半点也马虎不得。”唐平国一边说一边左右察看,留意林地周围的情况——护林员这份工作,唐平国一干就是16年。
16年,他以山为家,默默守护着这片4000多亩的森林;16年,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解放鞋、挎包、扩音器“三件宝”一直与他相伴;16年,他穿山越岭,每天巡山15公里,穿烂了40多双解放鞋,被人称为“铁脚板”,巡山行程约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Part 1
“一根筋”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
因说话做事十分固执,爱认死理,故亲朋好友给唐平国取了一个绰号:“一根筋”。
“1968年参军,当年入党,1971年退伍回乡干了30年民兵连长。当上护林员那一年,我刚刚60岁。”回忆往事,唐平国一脸笑意。
故事还得从16年前说起。2009年,熊家镇石公村要选一名护林员,守护村里的4000多亩山林,工资一年800元。
唐平国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
“没人去我去。”村民大会上,见无人报名,唐平国“呼”地一下站起来。
“就那么一点钱,每个月至少要巡山22天,你一把年纪了,何必出这个风头嘛。”亲朋好友劝他。可唐平国不为所动:“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一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时候我不站出来哪个站出来?”
就这样,唐平国这个“一根筋”成了石公村的护林员——800元一年干了3年,1500元一年干了7年,6年前每年工资涨到了3000元。
当年,除唐平国外,还有一名兼职护林员,因嫌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干了半年时间就打了“退堂鼓”。
Part 2
心里有一张山林的“活地图”
“要巡好每一个山头,禁止野外用火,禁止火种进山……”1月22日,风和日丽的一天。简单吃完早饭,唐平国从家里出发,向2公里外的林区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他手中的半导体扩音器传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喧嚣。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树木森森,松涛阵阵,冷气逼人。沿路走来,唐平国如数家珍:这片林子可不小,东至石公村、西面与铁峰山国有林场接壤、南面到杨家垭口、北面一直到桥石梁,前面这条大沟叫窑柴沟,沟里有一片马尾松,大多数树龄都在20年以上,最大的一棵树有水桶那么粗,要两个人合抱……
“这些树就如同我的子女一样。”提及林子,唐平国整个人都兴奋了,话也多了起来:这个包上马尾松居多;那片山上几乎都是针杉,树形最好看;那块槽地,一色的杂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巡山,唐平国心里有张山林“活地图”,林班坐落、权属来历、树种分布、立木数量等情况都了如指掌。
唐平国在巡山途中吃干粮补充体力。
早上7点钟出发,下午4点钟回到山脚下时,这趟巡山唐平国整整花了9个小时,除去中途吃干粮和休息的时间,耗时7个多小时,行程约15公里。
“5年前,我一个来回只要8个小时左右,现在走路慢了些。”唐平国拍了拍大腿笑着说。
16年来,唐平国几乎每天都在山林中穿梭。时间长了,大家发现,他上山总是带着“三件宝”:解放鞋、半导体扩音器和挎包,挎包里放着雨衣、镰刀、干粮和藿香正气水。渐渐的,大家都知道这“三件宝”的好处:解放鞋软和又防水,一天走上几十里山路都不会磨脚,何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上出门太阳还露着笑脸,说不定中午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内就是瓢泼大雨,天天在山里“转悠”的他不带上雨衣可不成。至于镰刀和扩音器作用就更大了,哪棵树上有枯枝,随手就能清除;哪里荆棘挡道,挥镰就能往前走;遇上火灾高发期,劝返上山烧纸的、说服偷摸带打火机进山的,件件不能马虎,扩音器一刻都不能停……
Part 3
“铁脚板”穿烂40多双解放鞋
“早上7点钟,我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4点钟下山,没见到闲杂人员进山……”“今天学校开始放寒假,我拿着扩音器沿路给小孩子做宣传,告诉他们不要在林区玩火。”“正月十三,天刚亮就出发,一路走一路用扩音器给村民宣传:冬天天气干燥,不要在林区放火炮(鞭炮)……”
出身贫寒的唐平国没读过书,在部队学过几年文化知识,能书写简单的汉字,从当护林员那一天开始,他就坚持记《护林日志》,16年记了厚厚4本,本子上记录了每天巡山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他天天与林为伴,越是在清明、春种、秋收、春节等关键节点,越是忙碌。
唐平国的护林日志。
“这些年主要还是通过看电视来学认字,有时向孙子请教,现在除了生僻字,一般的字我都会写。”唐平国笑着说,16年来,每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他每天都坚持巡山,一天都没落下过,有时遇到山上下雪,他就将麻绳绑在鞋子上防滑或者套一副“脚码子”(一种铁制的防滑工具)。
“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去,过年回家的人多,放鞭炮的、烧纸钱的,冬天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啷个办。”面对家人的劝说,唐平国总是这样“怼”回去,儿女们说代替他去,可他不放心,怕他们打马虎眼。没办法,儿女们只有抽空陪着他进山,或者在他进山时往他挎包里放几个鸡蛋、将保温杯的热水灌满……
几年前,唐平国的老伴患病去世,儿子将他接到熊家场镇上住,本以为他可以“消停”几天,可就在搬家的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巡山去了。
唐平国对山林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大山里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只能手脚并用“爬行”,巡山面临很多危险,唐平国清楚地记得,2016年6月底的一天,为了防治松材线虫病,他背着一大袋药物进山,在一个叫磨刀石的地方,因脚下打滑,摔断了右手大拇指,他咬着牙坚持将剩下的上百包药物全部放到松树上的药盒中后才下山,等他傍晚到镇卫生院时,右手已肿得像个“棒槌”。可第二天,他又瞒着家人进山了。除了护林,唐平国还要拆除不法分子布设的各种捕猎器械和陷阱。稍不注意,自己也会受伤。
一天8至10小时的巡山时间,16年日复一日,林区每寸土地都被唐平国用脚丈量过,平均一年要穿烂3双解放鞋,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铁脚板”。别人买解放鞋都是按双买,他却是按袋买。“一袋5双,老板按批发价卖给我,一双便宜4元钱左右。”唐平国算了一笔账:一次买一年的鞋,一年能省下一双鞋的钱。
“山里的空气好,爬山还能锻炼身体。”唐平国自豪地说,得益于此,他的身体很不错,好几年都没吃过感冒药。
2024年年底,考虑到唐平国年龄大了,当地政府做工作让他“退休”,可唐平国说什么也不同意:“山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一天不去巡山,我就吃不香、睡不香。我不拿工资,义务巡山,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还能再坚持几年。”
实在“拗”不过他,大家只能给他约法三章:一天巡山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太危险的地方不能去,进山之前必须带上手机并保持通讯畅通……
时间未老,激情仍在。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花甲老人到年逾古稀。
16年来,
唐平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大山里,
用双脚丈量着林区的
角角落落、沟沟岔岔,
巡山的行程超过6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
16年来,
为让每一棵树都安然成长,
唐平国以山为家,
以林为伴,
用汗水和坚持默默无闻地
守护着那片绿意盎然,
逐渐和青山融为一体。
点亮和
让更多小伙伴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