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文传学院举办“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文摘   2024-10-31 20:26   湖北  

为增加同学们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提升思考能力与学术素养,10月30日晚,在袁仕萍、王海燕、陈晓燕、董瑞鹏四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2023、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代表及本科生代表在16栋文渊书院“一站式”书香社区开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活动由学院陈晓燕老师主持。

 此次读书会围绕当代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展开。研究生们依次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分享对《考工记》的分析理解,展示了各自不同的阅读视角。针对书名“考工记”,王勋真和印青兰都联系到了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手工艺技术文献《考工记》;其中关于“考工”的内涵,王雪英更进一步从陈宅的“考工”和精神的“考工”两方面入手;刘晓洁从情景记忆着手,分析了几个人物在陈书玉眼中和脑海里的图像寓意;高千茗结合本雅明的思想,提出《考工记》对时间理性作了哲学审视,小说笼罩着阴悒苍凉的废墟美学色彩;胡梦宇结合符号学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两方面,关注小说的断裂性以及主人公如何在文化中寻找、认同自我的;张文静从女性形象的角度,关注小说中女性命运和生存;胡天贵将《长恨歌》和《考工记》进行对比和联系,从写作角度、叙事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本科生代表文柳从语言和叙事两个方面分析,认为语言简练、叙事精简是小说的重要特色。

 

四位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董瑞鹏老师以副文本作为切入点,认为题目“考”和“工”有其独特寓意,封面也和文本内容有所联系,指出《考工记》与《启蒙时代》、《长恨歌》等作品之间存在互文性。袁仕萍老师则联系了王安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作品,从精神之塔到弄堂文化,王安忆这一阶段的作品可用“老上海故事巨形分册”概括。王海燕老师认为王安忆始终在描写历史变革中的边缘人,作品以较为温和且抒情的方式叙述了小人物所经受的历史压力;《考工记》在形式上也有所变革,具体表现为语句从长句变成短句,叙事节奏也所有放缓。陈晓燕老师则指出《考工记》中的时代隔离之感,这主要是由于小说中的历史描写影影绰绰,故事情节呈现出点染式特色,人物也多为浮雕式刻画。

 

“共读一本书”读书会是文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个特色读书活动,学期初老师们组织学生票选出共读的书籍,师生针对共读书籍定期召开一次小型学术交流会,相互分享心得与见解。读书会带来的思想的碰撞,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据悉,让师生收获良多的“共读一本书”读书会今后将持续进行。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用爱悉心浇灌,呵护绚烂繁花 ——文传学子支教路上的青春华章

▲研究生学术节|文传学院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伦理与方法》主题讲座

▲文传学子参加“多丽丝·莱辛与跨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图片 | 严朝君

文稿 | 程琪 王雪英

编辑 | 蔡钰祯

初审|李舒洋

复审|郭明杰

终审|刘   群

文传新天地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传递文传之声,讲好文传故事,文传学院欢迎您
 最新文章